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传统文艺 >> 浏览相关信息

曲胡大师宋喜元的艺术人生

2013/10/30 16:49:25 点击数: 【字体:

 
    宋喜元自十几岁与曲胡结缘,六十余载与曲胡形影不离。曲胡是他的另一人生伴侣,是他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自称是一个拉弦子的,但这位看似平凡的拉弦子的和他手里看似普通的曲胡,其实是不平凡,不普通的。他曾令某些名角主演对他的伴奏产生深深的依赖;他曾让许多演员以能在他的伴奏下演唱为荣;他的艺术造诣早已达到炉火纯青的高度,他被戏曲界人士誉为“曲胡大师”。

  刻苦学艺,脱颖而出

  1954年,胸怀志向的青年才俊宋喜元,到西安投奔一位从事曲剧表演的亲戚,加入了“郑州新生曲剧社”(后改为郑州市曲剧团)。自幼喜欢曲胡的他便拜剧社曲胡老艺人钟国顺为师。钟国顺为人热情宽厚,传授技艺尽心尽力,但他没文化,不识字,也不识谱,尽管演奏技艺娴熟,却讲不出什么理论知识。宋喜元凭自己的悟性和灵气认真观察师父的演奏技法,而后,用心揣摩理解。

  宋喜元学习刻苦勤劳,天寒地冻时,其他人都围着火炉练习曲子,而他则独自一人跑到雪地里拉弦子,直拉到浑身冒汗。天越冷,他越拉,既练功,又练身体,感觉特别舒爽。他每天都一心一意地练曲胡,废寝忘食,从来不出门游玩闲逛。悟性、灵气加勤奋使宋喜元的曲胡演奏技艺进步极快。仅一年时间,他就能上台伴奏了。1956年,河南省首届戏曲汇演时,他获得了优秀伴奏奖。

  压力变动力 藐视变青睐

  俗话说“三分唱,七分伴”,可见伴奏对于演员的演唱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音乐伴奏讲究“包、裹、托、带”,高明的琴师会灵敏地配合演员的演唱情势,巧妙地运用“包、裹、托、带”的技巧,使演员的演唱发挥到最佳状态。所以,有经验的演员对琴师的选择都非常慎重。

  宋喜元刚开始拉头把弦时,一些主要演员因对他的演奏水平不信任而拒绝他为其伴奏。这对于初出茅庐的他无疑是当头一击,令他十分难堪和尴尬。然而,这小小的打击却成了生性执着顽强的宋喜元的精神动力。他暗自发誓,一定要当一流的琴师,让藐视他的人对他刮目相看。

  宋喜元是个喜欢动脑筋,爱琢磨事儿的人,他发现前辈们在拉曲胡时只使用左手的食指和无名指,而中指和小拇指只是陪衬。他想,拉小提琴是用四个手指,为什么拉曲胡就不能用四个指头呢?于是他参照小提琴的演奏技法,大胆尝试用四个手指演奏曲胡,事实证明用四个手指演奏曲胡,更加轻松灵活,运用自如,音乐的旋律和韵味越发饱满生动、悠扬婉转。宋喜元打破几代曲胡老艺人二指演奏的传统技法,独创了更加科学合理的四指演奏方法,让曲胡演奏技巧得到极大的突破和升华,对曲胡演奏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比起前辈们,宋喜元有文化,懂理论,对音乐艺术的理解有更高的境界。因此他的演奏富于变化和创造,能够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他说:“琴师玩的无非是7个音符,就看谁玩得巧妙,玩得高明,要把死的音符变成活的,首先要掌握好音质、音准,强、弱、快、慢,做到快而不乱,慢而不拖,把握分寸,恰到好处。优秀的琴师在伴奏时,要注重突出一个“伴”字,不能喧宾夺主,卖弄自己。要为剧情服务,为演员服务。”他在丰富的实践经验中总结出了托、包、引、补、填等伴奏技巧,为演员伴奏时,能够巧妙地为演员包腔托调,与演员配合默契,达到唱伴合一,相得益彰。名角主演们逐渐领略了他高超的演奏技巧,开始青睐他,对他的伴奏情有独钟。有故事为证:1975年春,河南省“人大”和“政协”两会召开,王秀玲在郑州市中州剧院为两会代表主演《逼婚》,张新芳在工人文化宫为两会代表主演《陈三两》,两位主演都提出非宋喜元伴奏不唱。一个人两家要,而宋喜元又无分身之术,咋办?一时成了难题。当时的宣传部副部长于大申说:“演员们都想要宋喜元伴奏,这说明琴师的作用有多么重要啊!”为了不影响演出,于部长在演出时间上作了调整,王秀玲主演的《逼婚》提前演出,而张新芳主演的《陈三两》则推迟演出,并派司机用专车接送宋喜元。

  升华艺术 改良工艺

  曲胡的演奏特点是“揉、打、滑”巧妙结合,其音乐特点是次中音,表现力强,可以模仿各种声音,可以伴奏,又可独奏。宋喜元认为要想更好地发挥曲胡的演奏特点,就应该在曲胡的制作工艺上有所突破和改进。传统工艺的曲胡存在一定的弊病。原来的丝弦弹性和韧性较差,易断,音质和音准都不太好。1965年,他利用拍摄戏曲影片《游乡》的机会,经珠江电影制片厂介绍,亲自到广州一家琴弦厂,将他使用的曲胡的丝弦换成钢弦。起初,一些前辈们极力反对,认为钢弦不包腔,把握不住音准。而宋喜元则坚持包不包腔,根本原因不在于使用什么弦,而在于弦和弓子的搭配是否恰当,以及演奏技巧等因素。过去的曲胡艺人为了加强音准便在手指头上下功夫,用力摁弦,结果经常把手指拉出血口子,演奏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宋喜元认为把握音准的关键在于摁弦和持弓的配合。他经过反复试验,总结出弓子上使用的马尾毛以300—350根为最佳,多了少了都不行。弓子架所用的竹子不可太硬,要柔软些,这样演奏时,马尾和弓子并用,演奏效果超乎想象。后来,他又借鉴小提琴的弓子,把曲胡弓子改成可以调节松紧的活动弓子,使演奏更加得心应用、游刃有余。

  宋喜元在他60余年得演奏生涯中,始终都不是一个单纯得演奏艺术家。曲胡工艺的改革创新一直是他的另一追求。把丝弦改为钢弦,把死弓变为活弓,可以说是曲胡工艺方面史无前例的革命。另外,大到曲胡的造型、尺寸,小到琴弦上使用的码子,他都反复研究试验,直至满意为止。退休后他又发明了一种可以拆卸组装的“便携式曲胡”,取材讲究,制作精美,既是品质纯佳的乐器,又是非常美观的工艺品。

  妇唱夫随 一世情缘

  宋喜元为人刚烈耿直,嫉恶如仇,不会虚头巴脑,装腔作势那一套,更不会为五斗米折腰。这种禀性,注定了他的人生道路回有挫折坎坷。尤其是文革时期,遭受打击迫害是可想而知的。记者在与他交谈时,他说话直言快语,口无遮拦,没有丝毫的矫饰和忌讳。这就是纯粹艺术家的个性,纯粹的性情中人,胸怀坦荡,光明磊落。 宋喜元虽然是个又直又犟的人,但他却有着一双极其灵巧的手。他的一双手,将一把曲胡玩到随心所欲,出神入化的地步;他的一双手,将传统的曲胡制作工艺改良到近乎完美;也正是他的这双手,让既不英俊潇洒,也不风流倜傥的他,赢得了才貌双全的“活林黛玉”的芳心。

  “活林黛玉”王秀玲是著名的曲剧大家。当年秀外慧中,风华正茂的名角王秀玲,恰如一枝娇艳的牡丹,又似一株优雅的芝兰,她那超凡脱俗的美女加才女的风采和气质,曾经令多少男儿为之倾心?可她偏偏嫁给了其貌不扬的琴师宋喜元,着实让许多人心生嫉妒和疑惑。

  谈及他与夫人的一世情缘,宋喜元颇为得意地说:“有人开玩笑,问我咋把王秀玲勾到手的。我说是用弦子勾的。如果不是我拉得一手好弦子,她能看上我?说白了是志趣相投,有共同语言。我们俩一辈子都有说不完的话,都是谈戏,谈艺术。

  宋喜元和王秀玲这对艺术伉俪是戏曲界有名的恩爱夫妻,情深意笃,琴瑟和谐。宋喜元说“我们俩一辈子都在谈恋爱,天天都在谈恋爱。”此话虽有戏谑调侃之意,却也说明他们互敬互爱,地久天长。故而,著名诗人王怀让作诗赞曰:“妇唱夫随真合鸣,连理相依相为荣。天长地久一成语,为君而成而永恒。”

  人品艺德 为人敬重

  “做人要侠肝义胆,交朋友要交红脸汉,学艺要立志当状元。”这就是宋喜元做人做事的原则。

  宋喜元的弟子学生近50人,遍布全国各地。总政、海政、空政和中央乐团都有他的弟子和学生操琴。其中张付中、梁献军、秦润欣、吴灿江、郑文献、李云香、贾金池等成为挑梁琴师。这些弟子和学生们对老师的人品艺德都非常敬重,也受益匪浅。他教育学生们要忍受寂寞和清贫,不可急功近利,不可浮躁。学艺就要达到痴迷的地步,要下决心超越老师,超越前辈。

  宋喜元正是抱定了超越老师,超越前辈的决心学艺的,他做到了。他高超的曲胡演奏水平,也给他赢得了很多荣誉,获得过多个剧目的伴奏一等奖和曲胡独奏一等奖。原文化部艺术局局长俞琳等权威人士赞誉他“琴声似语,声情并茂,是难得的演奏家”。【原标题:曲胡大师的艺术人生】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许昌张氏乐器厂网 2013-2-20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郭九洲和他的宝贝轧琴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