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传统文艺 >> 浏览相关信息

郭九洲和他的宝贝轧琴

2013/10/21 16:52:45 点击数: 【字体:

郭九洲和他的宝贝轧琴
在自家院子里,郭九洲手托轧琴为大家表演节目。
郭九洲和他的宝贝轧琴
郭九洲和舞钢市杨庄乡文化站的工作人员一起研究轧琴,以便仿制出音色更好的轧琴来。
郭九洲和他的宝贝轧琴
郭九洲家中保留的已经有300多年历史的轧琴。


    娴熟的琴技、专注的表情、喑哑的琴声、低沉的唱腔,拉的是民间小调,唱的是人间冷暖……近日,记者有幸在舞钢市杨庄乡袁门村郭九洲家见识了用轧琴伴奏进行演唱的艺术表现形式。郭家的轧琴从祖上传承至今已有300多年,它代表了一种具有1000多年历史乐器的传承,已成功申报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目前,郭家轧琴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0月9日,记者在轧琴文化传承人郭九洲先生家的小院里,与他一起畅聊轧琴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A 郭家轧琴有来头

    袁门村位于舞钢市石漫滩水库正南四五公里处,村落不大,依山傍水,郭九洲家的小院就在该村南部。小院门朝南开,门前就是新种上的田地。

    听说有记者来访,57岁的郭九洲满脸欢喜。他走进里屋,出来时双手托着一个扁长的木盒子,盒子上的红漆已有些许脱落。“这是放琴的盒子,我自己做的,不好看。”郭九洲笑着说。

    木盒中的轧琴形似古筝,有9根弦,琴箱为半管状,背面有三个孔,有琴弓。

    “按家谱和祖传下来的辈分推算,这把琴从祖上传到我这儿是第七代了,有300多个年头了。”郭九洲说,该轧琴共由10部分组成,琴弦、琴面、琴头、琴尾、琴轴、琴码、琴梆、琴底和琴箱,还有马尾巴弓等。琴底、琴面和琴梆属桐木材质,琴码和琴轴是硬木材质,琴弦用蚕丝制成,琴弓则用竹子和马尾制成。据郭九洲介绍,琴身长66.5厘米,琴头宽13.5厘米,琴尾宽9.5厘米,弓长则为40厘米。

    发黑的琴面、些许移位的琴轴和两端缠绕软布的琴弓似乎在向人们诉说它所经历的风霜岁月。

    郭九洲说,轧琴可独奏,也可与其他乐器合奏。轧琴声音喑哑,似夜蝉鸣叫,适合为曲子戏、坠子书等戏曲种类伴奏。

    在自家堂屋门前,郭九洲坐着小凳,左手托琴,右手执弓,自拉自唱了一段小调。娴熟的动作、低沉的唱腔、喑哑的琴声,一个民间艺人形象呈现在了记者面前。

    郭九洲说,轧琴又称亚筝,意思是亚于古筝。

    据了解,在唐朝人的诗词中,轧琴曾多次出现。诗人刘禹锡的《听轧筝》中写道:“满座无言听轧筝,秋山碧树一蝉清。只应曾送秦玉女,写得云间凤凰声。”在唐人皎然的《观李中丞洪二美人唱轧筝歌》中写道:“君家双美姬,善歌工筝人莫知。轧用蜀竹弦楚丝,清哇婉转声相随。”可见,早在唐朝,轧琴就已成为颇受文人雅士青睐的乐器。

    B 郭家轧琴历经曲折

    虽然古籍中记载的轧琴历史遥远悠久,可点点滴滴早已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知者甚少。然而,近在记者眼前的郭九洲却能把身边这把轧琴的几百年的历史娓娓道来。

    据郭九洲讲述,该轧琴始于郭家先人郭世英。明朝末年,郭家还在山西洪洞县。后来,郭家因逃荒避乱,逐渐向南迁徙,郭家轧琴也随着郭家后人到处流浪。到郭九洲的爷爷郭梅馨时,郭氏家族来到河南,先是落脚到新密市大隗镇水泉沟村,后以游乡演出为生。再后来,郭家人来到舞钢市杨庄乡袁门村,发现这里有山有水,物产丰富,适宜居住,遂在此定居。

    虽然几经辗转,但郭家人以游乡演出为生的生活方式并没有丢弃。郭九洲的爷爷郭梅馨经常带领郭家班在周边的驻马店、南阳、信阳、许昌等地用轧琴等乐器流动演出。

    “(‘文革’期间)‘破四旧’的时候,俺爷被定为‘臭老九’,没少吃苦。那时候,俺爷在墙上掏个洞,把琴、戏本子放进去,然后用泥糊住墙,这才保住了这把琴。”看着眼前放着的轧琴,郭九洲一阵感慨。

    再后来,郭家轧琴就传到了郭九洲的手里。

    c 郭九洲的轧琴时代

    “我七八岁的时候就开始接触乐器,最开始俺爷教我学二嗡子,十来岁时,能托得起轧琴了,俺爷就教我轧琴,十六七岁的时候我就能自拉自唱了。”郭九洲说,“学轧琴的时候,爷爷把我揽在怀里,左手帮我托着琴身,右手连弓子带我的右手都握住。我从小就受爷爷、父亲的影响,学轧琴也不怎么费劲。”

    据郭九洲讲述,他的父亲、大姐、四弟等都会演奏一些乐器,前些年他们组成的乐坊还到处为住家户演出。“以前,谁家有个红白事,待个客,过个寿,哪家请就去哪家。”郭九洲说,“按主家的要求,弹啥唱啥,都可有讲究。结婚娶媳妇,一开始就先拉一段欢快一点儿的《过街翠》,暖暖人气儿。后边还有《高山流水》《大开首》《双叠翠》等……拉完之后就开始唱戏,主家娶媳妇可以唱《小三姐做梦》《余二姐求子》;祝寿可以唱《龙三姐拜寿》《富贵图》《徐郎上寿》等;白事可以唱《卧龙吊孝》《孔子哭颜回》等。”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平顶山新闻网 2013-10-14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板头曲入选特色戏曲库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