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下午,郏县茨芭镇庞庄村的村委大院里,久违的锣鼓声又响起来,悠扬的琴声再次响起,沉寂了将近5年的庞庄村二簧班子又开演了。老演员们一个个粉墨登场,苍老但仍然高亢的唱腔飘荡在村子上空。70多岁的老艺人李根照把鼓点敲得有板有眼,整个戏班把二簧戏的神韵演绎得有声有色,围观的群众不时发出阵阵喝彩声。
李根照是庞庄村二簧剧团里戏路最广的老艺人,须生、武生、丑角、净角样样精通,是庞庄二簧戏的第五代传人之一,他9岁开始学艺,14岁就成了村里戏班的台柱子,15岁他跟着戏班开始走南闯北讨生活,光山、潢川、息县等地。“那时候生活紧张,戏班唱戏不要钱,只要吃的,像叫花子一样,那时我年纪小又爱唱戏,光想着好玩,吃饱了肚子就唱戏,倒也不觉得苦。”提起当年的唱戏生涯,李根照老人笑了起来。他还和戏班一起到过宝丰、汝州、襄城等地进行过演出。“二簧戏唱腔高亢婉转、独特优美,剧目又是宣传忠孝节义的,因此很受农村人喜爱。”李根照说。
长期演艺生涯的锻炼再加上悟性好,李根照对戏里的各种角色都能演,剧团里缺哪个角色他就演哪个角色,因此他的戏路最广。后来戏班里的司鼓因病去世,他自告奋勇当起了司鼓。凭着自己对二簧戏的热爱和感悟,没过多久他就熟练掌握了打鼓的谱子和技巧。因为二簧戏与别的戏种不同,戏里演员的唱腔必须跟着鼓点走,司鼓是整场戏的灵魂,这样一来,李根照就成了剧团里“绝对主角”。常言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遇到刮风下雨干不了农活,他就把一帮老伙计召集起来唱上一段,他说:“咱唱了半辈子的戏,对唱戏有了很深的感情,隔段时间不唱心里怪不得劲,再说经常唱唱,戏文也不容易忘。”
庞庄村的二簧戏起源于清朝末年,最早是由村里的一名落第秀才引进组建的,原先是地摊戏,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舞台剧团。上世纪三十年代,庞庄村绅士张廷栋、张汉卿为剧团捐资购买了道具,并聘请人称“大头黑”的著名艺人作为剧团教师进行授戏,后来又在郏县黄道沙沟煤窑的资助下,并在旧折子戏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和创新,使庞庄村的二簧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庞庄村的二簧戏剧团达到了全盛,演职人员一度超过40人,能够演出大型古装折子戏近50部,如《讨荆州》、《黄鹤楼》、《过巴州》、《破洛阳》、《四郎探母》、《打焦赞》、《辕门斩子》等。
“那时候咱村的戏在全省都是叫得响的,有一年在白龟山水库建设工地上演出,省里几十个剧团都来比赛,咱村的戏硬是得了头奖,那时省里有领导要把咱村的剧团转成国家正式剧团,剧团上30多人全都转成商品粮,但被当时县里的一个在工地领工的领导给压了下来,他是怕咱村的剧团转走后,再有文艺比赛时郏县就没有能拿奖的剧团了。这个事是当年那领导后来说的。在那段时间里,咱庞庄村的二簧戏很有名,剧团是县里的一面红旗,多次代表县里去许昌地区和平顶山参加文艺汇演,还得过不少奖,在整个老许昌地区和平顶山市都是很有名气的。”提起在过去庞庄村二簧戏的辉煌,李根照老人一脸的自豪。
庞庄二簧戏剧团的经费主要依靠群众捐款和村集体资助,随着村集体收入的日益减少,剧团活动资金日趋紧张,难以为继。现在剧团的主要演员均年事已高,村里年轻人又多外出打工,对剧团活动参与热情不高。“我们这些人都已经七八十岁了,现在剧团的演员是七个老头八颗牙,剧团里没有年轻人是我最担心的,如果再不把咱村的戏传下去,恐怕老二簧就在我们这些人手里失落了。”李根照老人不无忧虑地说。
庞庄村的二簧戏世代传承,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发扬光大这一优秀传统剧种,对于弘扬以忠孝节义为核心的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增强社会凝聚力和民族团结具有重要的意义。祝愿这一有着深厚历史价值的传统剧种能够薪火相传,在今后的岁月里继续展示它优美的神韵。郏县茨芭镇政府 李世旭 文/图【原标题:庞庄村二簧戏盼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