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开李家的大门,李遂听问:“早早儿就吼上了,碰上啥喜事了?”
李根旺说:“这几天老下雨,憋得慌,吼两嗓子,也算晨练了。提起喜事,还真有几件。一是烟水配套工程可真美,管子铺到地里,到泵房一‘刷卡’就会自动出水,一亩地浇一遍能节水8吨多。有了这玩意,今年我种3亩烟,一亩地能见钱3500块。二是农网改造后电压稳了,家用电器现在能派上用场了。三是有线电视“村村通”,不看“雪花”电视了。四是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上有咱村的二簧戏。你说,这哪一件不该唱。”
当记者夸他唱得不错时,他连连摆手:“不行,不行,破喉咙烂嗓子瞎吆喝。俺村就数李根照唱得好,人家须生、武生、丑角、净角样样精通,是庞庄二簧戏的第五代传人之一。”
据李遂听介绍,庞庄村的二簧戏起源于清朝末年,最早是由村里的一名落第秀才引进的,原先是地摊戏,后来逐渐发展壮大。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剧团演职人员一度超过40人,能够演出大型古装折子戏近50部,如《讨荆州》《黄鹤楼》《打焦赞》等。
记者见到李根照时,他正和8位老汉在收拾道具。提起庞庄二簧戏,他立马来了精神:“那时候咱村的戏在全省都是叫得响的。有一年在白龟山水库建设工地上演出,省里几十个剧团都来比赛,咱村的戏硬是得了头奖。在那段时间里,咱庞庄村的二簧戏很有名,剧团是县里的一面红旗,多次代表县里去许昌地区参加文艺会演,还得过不少奖,在整个老许昌地区很有名气。”
谈及二簧戏的现状,老人两眼迷茫,叹了口气说:“现在村里年轻人喜爱流行音乐,看不起二簧戏,对剧团活动参与热情不高。我们这些人都已经七八十岁了,剧团里没有年轻人是我最担心的。如果再不把村里的戏传下去,恐怕老二簧就要在我们这些人手里失传了。”(本网记者温书功)【原标题:[记者走基层]庞庄二簧很“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