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是民族的宝贵财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证文化的传承是保持民族精神传承的重要方面。
庞庄二簧戏,源于汉剧,后因语言和诸多地方剧种影响和艺人唱腔音乐的不断创新等因素,成了源于汉剧又不同于汉剧,有独特韵味,独立声腔艺术的全国仅有与众不同的珍稀剧种之一,其历史渊源已有百余年历史。该剧种的起始是由清末一名落第秀才出面组建而成的地摊戏班,后逐渐发展为舞台戏剧团队。该剧种曾依托郏县黄道沙沟煤矿的扶持组织演出。历经沧桑,分分合合,起起落落,直到建国前夕,二簧戏在郏县境内仅存庞庄一个剧团。
缘起
农村人创造了文化奇迹。
建国后,在党和政的支持下,庞庄二簧戏由地摊戏搬上了舞台。刚刚翻身的农民在村农会领导成员李章拴、张建堂的带领下,把二簧戏逐渐提升到了鼎盛时期。他们先后请来了名丑“大头黑”(本名张黑子)、名旦王小聚等人到村教戏,演员的技艺提高很快,唱响了郏、宝、汝、禹、襄及信阳等地。庞庄人把剧团视为村上的“传家宝”,呵护着,剧团需要什么,大家就支援什么,舍不得吃,舍不得花,也要慷慨解囊赞助剧团,甚至那些孤寡无依的特困户也不甘落后。他们把自己纺花卖线、养鸡卖蛋攒的钱也定要捐给剧团。由于演员功底扎实,字正腔圆,极有磁力,每逢对戏,十有九赢。剧团外出展演,村民还自发的组成拉拉队,凑人场,抱马脚,叫好助威。对剧团演出的褒奖,人们都喜形于色,听到点负面评价便满脸不高兴。
曾有一次,听到了不公正舆论便引起了众怒,准备大打出手,差点引起群欧事件。看上去似乎是有点护短,实际上庞庄人对自己的二簧戏的感情实实在在的太深了。
当时,全村形成了“满场热”的局面,不少农家子弟争相到剧团学戏演戏,一旦入门成角登台演出,家人脸上都放出了光彩,三里五村的戏迷们还都对其刮目相看,就连那些漂亮的姑娘们也都纷纷央亲托友牵线提媒,与二簧戏演员结亲。
高潮
二簧戏在上世纪中期达到了发展的顶峰。
由于剧团排演的剧目都是些高贵、大气、典雅、传播忠孝节义,健康向上的历史传统戏,如《辕门斩子》、《群英会》等宋代戏、三国戏,因而,时常能博得绝大多数具有传统观念观众的一致好评。这个剧团由于演出水平高,凡是庙会、年来节到,戏早早的就被写走了。在地方党委、政府组织的文艺大汇演中,在全乡乃至全县众多剧团中总是脱颖而出,拔得头筹,几乎是年年大奖从不旁落,次次展演都会把奖牌悉数收入囊中。
三年暂时困难时期,剧团面临极大考验,吃不上,穿不上,不少人因营养不良得了浮肿病,很少再有人唱戏搞娱乐。据此村党支部认真研究并做出了保生活、保剧团,外出演戏巧赚钱的两全之策。由村干部王全国带领剧团到信阳、潢川、息县、光山一带进行演出。这样做的结果,不仅是大家顺利地渡过了暂时困难,同时,通过在外地的演出交流,既丰富了剧目,又提高了水平,也增进了友谊,还锻炼了队伍,起到了一举几得的良好效应。
村党支部为了确保二簧戏艺术之树常青,在人民公社体制下,采取了排戏演出和大田干活同工同酬的政策,从而解除了演职人员的后顾之忧,极大地调动了他们为艺术奋斗为艺术奉献的热情和积极性。
低潮
世异时移。二簧戏随着时代不同发生了演变,形式、内容更加多样。
到了六七十年代文革期间,二簧戏向何处去又成了一个严峻的问题。样板戏一花独放,传统戏打入冷宫,不少文艺团队解体,许多演职人员转行。当时曾在舞阳县剧团担任要角的演员李天顺、高爱芬夫妇辗转来到庞庄落户。在他们的带领下,把京剧样板戏移植成二簧戏,继续在周边村上演出,既宣传了“革命文艺”,又延续了这一稀有剧种二簧戏的艺术生命,并从此打破了“二簧戏”是“纯爷们剧团”的陈规陋习、封建观念。一批唱念做打功夫极佳的优秀女演员登上了“二簧戏”这一神圣的戏剧舞台。
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经营的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可农村剧团却面临又一重大难题。特别是近几年,不少青壮年外出打工,剧团的排练、演出活动几乎就此中断。
老的骨干演员年事已高,体弱多病或相继过世,团队后继乏人,就像人们议论的那样“七个演员八颗牙,无论如何也难活甩起来了。”
保护非遗
二簧戏是农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时代精神的传承、也是民族文化的奇葩。新时代条件下,应该得以继续发扬光大。
剧团的活动处于停顿状态。庞庄二簧由颠峰一落千丈,跌到了谷底。面对这一情况,演员和戏迷们心里无不酸溜溜的。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加强文化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要下大力气抢救非物资文化遗产的号角吹响后,庞庄人又看到了希望。
通过市、县、镇政府和文化部门的考察、评估、申报,庞庄二簧戏已被省政府批准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创造条件,不断提高演出水平,将此项目提高申报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老干部闫西明等同志协同党支部、村委会进行研究,决心下大力气,把庞庄二簧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起来,传承下去,提升高度,推向全国。
于是,村两委把在千里之外打工的老艺人邀请了回来,把在家的老艺人动员了起来,开始挖掘传统节目,拿手好戏。
县文化局和镇党委、政府也都给予了大力支持,添置了行头、道具,喷绘了彩色布景。经过紧张筹备、排练、终于在二月十一日那天,剧团在庞庄斌英学校大礼堂隆重展演了《辕门斩子》、《坐宫》、《采桑》等优秀传统剧目,并取得了圆满成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扮演杨元帅的老演员姚银老人,虽已八十三岁高龄,且又因患病几乎瘫痪,硬是甩掉了拐杖,登上了久违的舞台,一板一眼一招一式还是那么叫好,充分显示了他当年那感人的风采和扎实的功底。
扮演穆桂英的女演员、斌英学校校长李桂卿虽然多年不曾登台,唱起戏来依然不减当年,她那飒爽英姿妩媚靓丽的扮相和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气概博得了新老戏迷的阵阵喝彩。
虽然天寒地冻,一听说二簧戏又上演了,三里五村的观众又扶老携幼拥到了剧场,就连当年唱老旦,如今身瘫痪的周苗老人也坐着轮椅由家人推到了现场,她还饶有兴趣地踏着鼓点,看得津津有味。“穆桂英”的母亲也由其儿子将她背到了演出现场,看着演员特别是她女儿的精彩演出,脸上绽放着笑容,对她来说,简直就是一次巨大的精神享受。演出现场的前头坐满了小观众,挤不到屋里的就站在窗台外探头探脑如饥似渴的往里看,由此可见,二簧戏还是很有人缘的。
展演结束了,人们还是久久不愿离去。纷纷热议说,二簧戏就是咱村的传家宝,不管咋做难,也要往下传,只能让它越演越好,越唱越响,说啥也不能让它失传。
文化局领导和媒体记者观摩之后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对庞庄二簧戏今后的传承发展做出了明确的指示,提出了殷切的期盼。村党支部书记李随廷代表村两委会接受了媒体采访,并表示,决心把庞庄二簧戏当做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不断加力,把它做大,做好,做强。(李增高)【原标题:庞庄二簧又唱响 濒危剧种获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