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12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大锣鼓经》薛柏松戏曲打击乐演奏会在郑州香玉大舞台擂响,观众如云,好评如潮。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名字——薛柏松,一夜之间不胫而走,成为红遍大江南北的传奇人物。
走进薛柏松
薛柏松,祖籍渑池县仁村乡坻坞村人,当年令清乾隆帝龙颜大悦的“坻坞贡米”,就生产与此。其实,薛柏松祖辈极其贫困,父亲薛立法当时在生产队负责喂牛,每天起早贪黑地割草,夜里就住在牛棚。偶尔还去街上支个摊位,修鞋为业,靠此来养家糊口。而母亲赵秀花天生有副好嗓子,是一个嗜好唱戏的业余演员。因邻村洪阳乡刘村有个戏班,人数紧缺,就专门请赵秀花到刘村戏班,再三邀请之下难以推迟,赵秀花便带着丈夫、大女儿薛爱玲举家搬迁到了刘村,到了刘村后,赵秀华在戏班唱戏,薛立法在家做家务,抽空还可以在街上支摊修鞋,薛爱玲在村上学堂读书,一家三口过着清贫而实在的生活。
1967年10月,本文主人公薛柏松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
在文艺圈里生活过的人都知道,在过去的中国,唱戏属于下九流,名声不好听。在剧团、戏班里从事打击乐的人更是被人忽视的角色,所得到的工资待遇也是最低的。特别是大锣小锣铙钹手,在剧团从来不被人重视。但是,他们也需要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也需要从小就打下坚实的基础,需要经过伤其筋骨的痛苦煎熬,有点权势地位的家长都不会将孩子送到那里去吃苦遭罪。
人类不衰的激情总使人类永远保持探索向前的活力,总能在熟悉的一切中投身到一个陌生的新世界。
1978年夏天,11岁的薛柏松刚上完小学三年级,而姐姐马上就要上初中,弟弟尚还幼小,体弱多病。懂事的他决定离家创业,说服父亲薛立法多次去找渑池县豫剧团书记周易印和业务团长杨素玲,终于打动了领导的心,破例收留了这个幼小而懂事的小柏松。进团后,小柏松开始了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基本功训练,从小锣练起,每天早起必须用小锣槌敲断一块砖,才有吃早饭的权利。大部分参加乐队训练的人忍受不了枯燥都半途退出了,小柏松不但坚持了下来,最后竟练成一个人打四件乐器:大锣,铙钹,小锣和棒子。
小柏松是个听话又勤快的孩子。“眼里有活”的他还主动去帮忙制作团里老师演出的道具,所到演出地,勤快地装卸道具,上前装置舞台,调配灯光幕布,去街上贴演出预报,深得团里人喜爱。
小柏松的童年就是在锣鼓声中度过的,在旁人看来是那么的枯燥而单调,其间还夹杂着更多的辛酸和血泪。
当年的渑池豫剧团刚刚成立,团里也没有自己的食堂,团里的人只得到附近的渑池县汽车队食堂搭伙,小柏松个子又瘦又矮,甚至够不着递饭窗台,时间久了,就连厨师也看不过去,总愿意多盛点东西,得让孩子吃饱,从不管他手中的饭票是多是少。
在外演出的小柏松时常想念自己的爸妈,却没钱回家,因为自己不是演员,只是一个极不起眼的小锣鼓手,甚至向团里领导借钱也不同意。倔强的他就在剧团附近批发冰糕,然后骑自行车走街串巷去吆喝零售,批发二分,卖三分;批发三分,卖五分。有时候一天可以赚上个三块两块的,糟糕时候就怕没人买,冰糕时间一长全部花成了水,那就得赔钱,有时还碰上村民用鸡蛋来换,改天又得换作去卖鸡蛋了。
1979年的一个冬日,小柏松随团到山西省垣曲县礼堂演出,装置追光灯时,一脚踩空从舞台高处掉下,右胳膊粉碎性骨折,送到医院昏迷三天才清醒过来。睁开眼睛,看到了病床前从河南老家赶来的父母,还有表情又惊又喜的师兄弟们,一动右手却没有知觉,随即联想到往后不能再敲锣的情形,开口第一句话便问:“我以后还能继续敲锣吗?”父亲听后转身抹泪,母亲大哭,在场的很多人都哭了。
命大的小柏松是坚强的,一年后的他又回到了剧团,继续执著他深爱的打击乐事业。
童年的小柏松流过太多辛酸的泪,甚至还难免欺负受伤的时候。因为当时唱戏的人是被人看不起的,但是看戏又得买票的。有一次,剧团在山西省万荣县翟店乡下演出,小柏松和同事唢呐手张廷军帮忙团里验票把门,被当地的社会青年打得遍体鳞伤,脸都打变形了,身在异乡的他们张口呼救却无人理睬,换来的是更多的木棍和脚板,直到昏死过去,那些人扬长而去。小柏松说,演出把门挨打是常事,但这是最重的一次,被打的他们在团里躺了三天才勉强可以起床上班。
如此的坎坷委屈,并没有阻止小柏松对锣鼓打击乐的热爱,一直到1988年底,他才离开工作岗位——渑池县豫剧团。
离开了剧团的薛柏松,而后在渑池县交通局县乡公路管理站做过临时工作人员,帮别人开过车,还开过餐馆,自己下厨,经营生意。后来得到姐姐支持,自己买了一辆货车开始跑运输,并开了一家汽车修理厂——豫西宏达汽车修配站。
薛柏松始终对打击乐和戏曲充满执著。1998年薛柏松在渑池县首开先河,创办了“名人戏曲茶楼”。后由于经营不善,只得关门。2004年春,永不服输的薛柏松开始南下做生意。衣锦还乡的他于2006年拜师洛阳文化艺术学校讲师陈彦森的门下,重温和感受锣鼓打击乐的演奏和给他带来的快乐。
解读薛柏松
无论是戏曲还是打击乐,对于我这个南方人,是标准的门外汉,让我深深吸引的是薛柏松的个性和思想和震撼心灵的锣鼓声响。
年少的薛柏松就谦虚好学,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每逢剧团放假闲暇,就喜欢找年长艺人探讨交流,为此结识了渑池曲剧团著名表演艺术家王荣光、著名鼓师贺遂义及其学生张玉虎;曲剧名家周玉珍父亲周易谦(名曲胡师)、叔父周易印(三弦琴师);洛阳知名编剧李学廷;国家一级编剧姚梦松;湖北十堰曲剧团音乐设计侯奎玉;三门峡豫剧团《清风亭》导演及音乐设计张怀奇、导演张铁良、司鼓许保勋;渑池县豫剧团音乐设计衡声晨(编剧兼唱腔音乐设计)、刘成国、林明学(导演);马金凤剧团早期司鼓芮克功、雁金柱;洛阳市豫剧二团司鼓朱红斌、朱文彬、陈宏伟;三门峡市豫剧团鼓师谷战卿、张建坡;渑池县豫剧团司鼓杨石贵;渑池县曲剧团司鼓安建国;义马矿务局豫剧团团长郑书功、司鼓张志军。这些艺术名家成了小柏松的良师益友,在他的心灵深处有了对传统的戏曲打击乐更新的认识,锣鼓门径豁然开朗,深深爱上音乐世界里那个丰富的天地——打击乐。
打击乐,也就是俗称的武场面,律动、明快、刚健、有力,源远流长,从古至今被人们所喜爱,因为那是最原始的音符。
“打击乐的节奏是最贴近心跳的,只要有心跳,你就会喜欢。”薛柏松如是说。
淳朴善良的薛柏松知道观众是天。1983年冬天的一个夜里,剧团在山西省万荣县乡下演出,节目结束散场后,因演出把门被打伤不久的小柏松和张廷军听到剧场舞台前有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大娘,在寒风中呻吟咳嗽,上前一阵寒暄后得知其家人走失,没有人接送。二话不说,小柏松赶紧买了一把手电,给老人递上开水和馒头,随后冒着刺骨寒风,与张廷军两人轮换拉上架子车送其回家,十几里乡间小道,来回两个多小时,回到团里已经是凌晨三点多了。
薛柏松自幼选择了打击乐,一直与戏曲结缘,和戏曲演奏名家演员广交朋友。
已有 0 条跟帖 |
用户名: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