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传统文艺 >> 浏览相关信息

大家一起想办法 救救罗阁大喇叭

2013/8/6 10:00:01 点击数: 【字体:

    艺人相继离世,流传的曲子越来越少,这一民间文化艺术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昨日,记者来到西平县盆尧乡罗阁村。据该村一位罗姓老人讲,罗阁大喇叭起源于东汉末年,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传说有位罗公为军中高士,厌倦了当时无休止的战争,便携带亲眷,在罗阁村筑寨隐居下来。罗公擅长音律,从军中带有两只号角,他把号角加长加大,就变成了今天的大喇叭。罗阁大喇叭是用薄铜片制作,由上下两节铜管组成,长200厘米。喇叭可伸可缩,携带和保护十分方便。

  在古时候,罗阁是个大寨子,每年农历正月十五,该村都要举行庙会。庙会上,上百只大喇叭一起吹奏,音量洪大低沉,声音能传十里开外,堪称民间一绝。罗阁大喇叭有自己独特的曲目,如《天桥会》等,该曲音色浑厚、节奏明快,具有喜庆特色。

  老人还告诉记者,明清时期该村的大喇叭异常红火,老艺人们能吹奏很多动听的曲子。清末明初,该村老艺人罗智智不但会吹奏很多好听的曲子,还掌握了制作大喇叭的传统工艺。

  现在,罗智智的后代——现年76岁的重孙罗在早和其57岁的儿子罗洪滨还传承着吹奏大喇叭的技艺和制作大喇叭的技术。可是,如今学吹大喇叭的人寥寥无几,村上存留的大喇叭也越来越少,仅剩下10只。

  该村80岁的陈聚锋老人说:“我是退休后回到家乡才学吹大喇叭的。这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传统艺术,可不能看着它慢慢失传呀!”

  据该村村民讲,虽然该村的庙会沿袭至今,但吹奏大喇叭却后继乏人,而且没有统一的技法,失去了原有的韵味,希望有关部门对此给予关注,进行挖掘整理,拯救这曾经给人们带来许多欢乐的民间传统艺术。本报记者 高留安  通讯员 李玉荣【原标题:大家一起想办法 救救罗阁大喇叭】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2009年4月18日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开封网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土特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