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寒绽梅香
阎立品,原名阎桂荣。1921年2月7日出生于河南省封丘县仝蔡寨村的一个贫寒家庭。因为贫穷,小桂荣的祖父不得不含泪将儿子阎彩云送入当时河南有名的豫剧培养机构——封丘县清河集许门所创办的天兴班学戏。父亲阎彩云进入天兴班学习后,凭着聪明和勤奋及良师孙延德的悉心培养,终于学有所成。但父亲的成功并没有给小桂荣带来幸福,相反阎彩云在成名后因长年在外演出有了外遇。从此,他再也没有担负起那个曾经的家。小桂荣的母亲李青枝,独自一人带着三个未成年的孩子失去了生活的依靠。为了让孩子们活下去,李青枝带着小桂荣三兄妹,投奔了开封永安舞台义成班学戏,拜著名豫剧艺人杨金玉、马双枝为师。那年,小桂荣只有10岁。孩子们开始学戏,作为母亲的李青枝,心中纵有万般不舍也无可奈何。曾经是演员妻子的李青枝,深知这一行的不易,因此对女儿学戏,她倾尽自己的全部心血,一直陪伴在身边,一刻都不敢松懈。在旧社会,梨园界有句行话:“戏是苦虫,非打不成。”看着女儿幼小的身姿,在师傅的鞭打下挥汗如雨练功的情景,李青枝的心都要碎了。但她强忍悲痛鼓励小桂荣“不受苦中苦,难得人上人”,再苦也要咬牙坚持下去。功夫不负有心人,凭借天赋与刻苦努力,小桂荣11岁初次登台,饰演《打金枝》中的开平公主。因其嗓音清脆、扮相清俊﹑演技精湛,赢得了“小闺女”的雅号。随即在开封小有名气。观众甚至为她编了首顺口溜:“少吃一顿饭,少穿一件衣,也要看看小闺女。”
立德立品
“小闺女”阎桂荣成名后,她为自己定下规矩:不唱堂会,不唱粉戏,坚持洁身自爱的处世原则。在旧社会,由于她品性刚直不阿,许多恶霸、地痞流氓便寻机欺负、迫害她,但她不降身辱志。当时她有一句格言:我不怕手枪!为了表明自己品性高洁的处世态度,她便将自己的名字由阎桂荣改成了阎立品。她立志学艺先学艺德,立德先立人品。
因为不媚俗,不曲意奉承权贵,阎立品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了豫剧表演上。她不断提高对自己的要求,不断向其他艺人学习,表演技艺日臻完美。然而战乱使整个国家都陷入动荡。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本侵略者横行无忌,中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的苦难境地。正值妙龄的阎立品面对国难当头,坚守民族气节,拒绝为日寇和汉奸演戏,悲愤之下,竟将一头青丝尽数剔去,隐居农村,不再登台。阎立品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人品和艺德赢得当地人民群众的交口称赞,群众自发地送给她一块上书“品洁艺精”的匾额以示对她的敬仰和钦佩。
母女情深
在旧社会,戏曲艺人学艺正是为了成名。但可悲的是成名也往往是她们悲剧故事的开始。阎立品的母亲李青枝太了解这个行业所包含的辛酸与诱惑。在含辛茹苦地培养女儿的同时,她还将自己化身成一把保护伞,为女儿挡住了来自外界的种种压力和干扰。在阎立品的成长过程中,她倾注了满腔母爱。几十年母女二人相依为命,铸就了人世间最真挚的亲情,母亲尤其在保持阎立品的品节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反动官僚叫她唱堂会,都是母亲给她挡下的。母亲的勤劳、善良与坚贞,为日后阎立品在戏曲舞台上塑造悲剧人物也提供了非常真实的生活原型。她饰演的悲剧角色秦雪梅,是她用毕生心血塑造的最为成功的舞台艺术形象之一,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到旧中国妇女勤劳纯朴的传统美德和受压迫、受奴役的悲惨遭遇。
师从梅兰芳
抗战胜利后,阎立品才正式复出登台。她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豫剧表演事业上。青衣、花旦、彩旦、小生、老旦等行当无所不能。新中国成立后,阎立品加入商丘人民豫剧团,先后赶赴南京、上海等地演出,从而有幸邂逅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并被大师收为地方戏的第一个弟子。
1953年的一天,阎立品正在上海丽都戏院演出。她细腻传神的表演,亮丽甜润的嗓音引起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的关注。看过阎立品的表演后,梅兰芳称赞她“音色美、唱腔纯,扮相秀美,表演深刻含蓄,是地方戏中少有的闺门旦”。1954年初,梅兰芳正式收阎立品为徒,开创了他收地方戏演员为徒的先河。因为有了梅兰芳的指导,阎立品从此潜心研究梅派的表演神韵,主攻闺门旦表演艺术,突出隽秀细致、端庄淑静的作派和风格,并兼收并蓄其他剧种的表演特色,逐渐形成自己细腻、含蓄,注重神韵的表演风格,在豫剧界独树一帜、自成一派。
德艺双馨
1957年后,由于阎立品耿直的个性,使得她在生活的道路上坎坷不断,然而她并没有为此停滞或放弃自己的演艺事业。对剧目《秦雪梅》的创作就是例证。这出在河南家喻户晓、久演不衰的经典戏,是她自己写剧本、设计唱腔、导演,自己主演,没有丝毫功利思想。尤其剧中那篇如泣如诉、催人泪下、感人至深的祭文,是她自己亲笔写的,写成后又托人请大学教授帮忙修改和润色。这出戏也标志着她走上了自己艺术风格的创作之路,展现出她全新的探索和大胆的尝试。
如果说《秦雪梅》只是阎立品对自己艺术道路探索的开始,那么后来由她主演的《藏舟》、《游龟山》、《碧玉簪》、《西厢记》等剧目的上演,使得观众好评如潮,则是她几十年如一日对艺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必然结果。为了《藏舟》中“月光下”这一句唱腔,她苦吟了千万次,就是在干活、走路的时候,她也是一遍一遍地哼,一遍一遍地吟,不断地改进和完善,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文革”结束后,历尽磨难的阎立品已是花甲之年,为了把自己辛苦创立的阎派艺术传承下去,她开始把精力放在收徒传艺上。她对弟子们大胆提出:艺术上能超师,方是继承人。为了实现让弟子超师的愿望,年届古稀的她四处筹措资金,毅然组建了“河南省立品剧社”,把阎派弟子们召集在麾下,带在身边言传身教。阎立品对她的弟子,可谓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她教育学生:“梅花香自苦寒来”,“当演员要吃常人不能吃的苦,忍常人不能忍的气,做常人不能做的事”。她谆谆教导弟子们:“你们演戏要演人物,不要演我。假如你学得可像阎立品那就完了,应该揣摩人物的思想感情,使自己和角色融为一体,这样才能把角色演活,观众才能认可你。”
兰馨永存
阎立品一生坎坷,多灾多难,70多岁的高龄老人,长期超负荷的奋力拼搏,终因操劳过度,积劳成疾,被诊断出身患癌症,时日无多。但一生个性倔强的她没有被病魔吓倒,而是更加忘我地把自己所有的技艺都传授给后辈们。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再一次让人们目睹了一位艺术家的风范和执着,手术13个小时后她被推出手术室,面对焦急等在外面的众多学生、亲友和家属,她反而安慰大家。在病房里,只要神志清醒,她就不停地哼唱。嘴唇干裂了,家人用一个棉球用温水给她蘸蘸,她还接着唱。每当弟子们去看望她时,她仍强打精神与弟子们谈戏、说戏,切磋技艺。
1996年8月11日,阎立品带着一生的曲折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