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传统文艺 >> 浏览相关信息

商丘市吴桂莲坠琴剧团老树盼春发

2013/7/22 9:50:03 点击数: 【字体:

    火车在上,房子在下。

  咔嚓、咔嚓嚓,随着一列列火车呼啸而过,坐在吴桂莲家不到十平方米的院落里,我感到所坐的那把破藤椅在和脚下的地一块颤抖。

  这是归德路地下道北侧一处紧挨着铁路的院落,要来到这里,需走过宽不到一米,长约三十米的逼仄通道。院落比铁道要低三米多,里面有四间高不过两米的瓦屋,说是四间,其实应该说是三间比较确切,因为坐北朝南的一间稍大的正屋被一块木板隔开,就变成了两间。墙体斑驳,一道一道的水渍,仿佛是一位老人的辛酸泪痕。这里,是63岁的吴派坠琴剧传人吴桂莲的家,也是吴桂莲坠琴剧团的排演场。

  吴桂莲靠每月100多元的低保金生活,但四五年来,她却在白云绿地、市中心广场连续义演1000多场。她和团员们没有一分钱的演出收入,吴桂莲把女儿和弟弟接济自己的钱也用在了演出上,自己常年舍不得吃一顿肉。

  吴桂莲坐在记者面前,未语先泪流,她哽咽着说:“我不能让吴派坠琴剧毁在我的手里呀!”虽然演员后继乏人,经济无以为继,但吴桂莲有着老骥伏枥的胸怀,她说:“我就是再难,也要把吴派坠琴剧发扬光大。”

  剧种源远流长

  坠琴是民间曲艺曲种之一。起源于河南,流行于河南、安徽、山东等地。因其主要伴奏乐器使用坠胡、坠琴因而得名,俗称“坠子”。

  早期,坠琴表演行事以单人说唱为主。演唱者左手持檀木、枣木制简板,合以坠琴边打边唱,或脚踩木梆,自拉自唱。约1905年以后,坠子女艺人的出现打破了单人单唱的形式,出现了新的捧口(二人对唱)的形式,后经逐渐发展,相继出现了三人、多人形式的群口坠子和明确角色分配的舞台坠剧形式。

  在河南境内,有东路坠子、西路坠子之说。西路坠子主要是指陇海铁路开封以南部分;东路坠子主要是指豫东南的商丘、周口等地的坠子。东路坠子唱腔具有“字清板稳”、“硬弓大调”、“高亢明朗及节奏鲜明”的艺术特色。

  坠子传入商丘,据载是在光绪十二年间(1886年)。早期的东路坠子多由男艺人演唱,如刘忠堂、张志坤都是在豫东享有盛名的坠子艺人。上世纪三十年代,商丘涌现了张大贵、刘世红、王玉兰、王玉凤等一批坠子女艺人,对坠子进行了不断加工和丰富,使东路坠子的风格特色更加鲜明,她们也因此被人称为“坠子四大名旦”。

  张志坤培养出坠子传人张理山,1941年,15岁的吴宗俭拜张理山为师。后来,吴宗俭等人将这种走村串户的民间剧种推向舞台,并配以灯光、布景、道具,发展成为坠剧,得到了更多观众的认可和欢迎。随后,吴宗俭的坠子又被录制成了磁带,走向市场。他们的努力得到了河南省文化主管部门的认可,并批准成立了坠剧剧团,吴宗俭先后担任副团长、团长职务。

  坠子艺术经历数代艺人的传承,不断积累了丰富的艺术语汇,曾经创造了名噪一时的辉煌,如今面临传承的困窘和生存的压力,并且在新文化、新潮流、新形式娱乐的冲击下,生存处境每况愈下。

  出身名门世家

  在商丘,凡是上了年纪的人,很少有人没有听过《回龙传》(即《王华买爹》)和《张廷秀私访》、《大红袍》,这些曾经蜚声河南的坠子,即是吴桂莲的父亲、著名坠琴表演艺术家吴宗俭所唱。吴宗俭的唱腔深沉,韵味醇厚,1988年,吴宗俭在参加河南坠琴剧“华中杯”明星大奖赛时被评为全国坠剧“十大明星”之一,他是公认的东路坠琴剧男唱腔的典型代表。

  吴桂莲的外公是绰号“盖豫东”的坠琴大师秦世太,外婆是大名鼎鼎的“绿钢皮”刘世红,吴桂莲的小姨是河南坠子的国家级传承人宋爱华,《双枪老太婆》和《舌战小炉匠》等经典曲目都是她的作品。

  吴桂莲自幼深得外公和母亲的真传。吴桂莲的母亲当时唱功也很好,但是36岁就因病去世了。母亲去世时,吴桂莲年仅16岁。吴桂莲说:“日出千言,不老自伤。母亲自小就登台献艺,她是唱戏累死的。”

  吴桂莲到14岁的时候,已经和弟弟吴森同台顶场子唱戏了。每天放学后,她就和弟弟赶夜场,她唱,弟弟拉弦,两个小孩的表演没多长时间就响遍了夏邑、永城和砀山等地,他们的台口应接不暇。

  母亲去世后,吴桂莲就辍学了,自此他开始跟着父亲吴宗俭一边四处献艺,一边研究吴派唱腔。同时,她还根据自身的嗓音特点和性格,积极学习她外婆刘世红的唱腔,在其外婆和小姨宋爱华的悉心调教下,吴桂莲能唱文,亦能唱武,集多家唱腔于一身。

  1980年,不满足于现状的吴桂莲携专用弦手离开了父亲,自立门户。其凭借擅长的长篇曲目《响马传》、《回龙传》、《何文秀私访》、《八美图》、《三骏图》、《皮匠招驸马》、《罗通扫北》、《呼家将》、《大红袍》等曲目走农村,串集镇,进城市,每年演出二百多场。吴桂莲由此蜚声豫东。

  艰难重组之路

  今年8月3日晚,商丘市吴桂莲坠琴剧团在华文购物广场举办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申报项目专场汇报演出。上千名群众观看了演出,演员声情并茂的表演获得了满堂喝彩。

  “看到还有这么多人喜欢坠琴剧,我的干劲更足了,我决心把这个剧种发扬光大。”吴桂莲在提到这场演出时,眼里散发出对前途无限憧憬的光芒,但是旋即又消失了。

  前途是光明的,但脚下的道路是曲折的,吴派坠琴剧的生存现状堪忧。团里年龄最长的71岁的老团员陈功璧心直口快,他告诉记者,别看演出时风风光光,其实演出的音响都是借人家的,名义上是个剧团,但穷得叮当响,别说办公场所,就连服装、道具、乐器都不全,演员演出还没有一分钱的报酬。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随着电视等各种新兴媒体的日益普及和人们娱乐方式多元化发展的影响,一些老听众被电视机“抢”走了,年轻人又多不喜欢戏曲,除了有大型庙会的白场,夜场几乎没有了,坠琴剧的演员收入一点点减少,演员也一个个流失。再加上家庭等多方面的影响,2000年左右,吴桂莲中止了演出,一直到2005年父亲去世后,她才重新拾起老本行。

  吴宗俭去世前,在病床前语重心长地对吴桂莲说,你不能把吴派坠琴剧断了,无论再难都要走下去,东路坠子不能灭绝,要后继有人。父亲还鼓励她说,别看坠子现在形势不好,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坠子还一定会有重新受欢迎的那一天。父亲的遗言现在变成了吴桂莲的“包袱”。

  原来老剧团的人都各奔东西,有的已离开了商丘,在商丘的也是干什么的都有,还有的已经去世了。为了联系到能够唱坠子、演奏坠子乐器的人,她能联系的人全部联系了一遍,她的低保金几乎全部用在了电话费和路费上。经过吴桂莲的努力,陈功璧、朱红亮等一批老艺人和几名坠琴剧爱好者开始聚拢在了她的身边,她还收了耿瑞婷、杨艳民等徒弟,在此基础上,重组了吴桂莲坠琴剧团(也称吴桂莲曲艺说唱团)。

  剧团虽说成立了,但什么也没有。吴桂莲家庭条件不好,其他人的家庭条件也一般,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兑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河南省政府门户网站 2012年08月27日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