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传统文艺 >> 浏览相关信息

李建海:传承宛梆无怨无悔

2013/7/8 15:20:16 点击数: 【字体:

 
    文化部日前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中,李建海作为宛梆的传承人名列其中。5月3日记者在内乡县城见到李建海时,69岁的他正和老伴王秀荣为实习演出的学生们化妆,“孩子们太小,有的妆还化不好。”李建海边忙边说。

  自幼酷爱戏曲

  李建海1940年出生于镇平县贾宋镇,自幼酷爱戏曲,遇到镇上演戏,他总会想方设法到现场观看。看戏的时候,李建海会用心地把戏词和唱腔记在心里,回到家自己慢慢揣摩。12岁那年冬天,内乡越调剧团到贾宋镇演出,早上演员们练习嗓子时,总会看到李建海跟着模仿。一位老师看李建海嗓音洪亮,是块学戏的料,就让李建海到剧团学戏,李建海欣然应允。

  在当时那个年代,唱戏是个很卑贱的职业,李建海的父母得知儿子要学戏坚决反对。李建海就和剧团的老师轮番做父母的工作,最后,父母拗不过儿子的执著只好同意。

  从此以后,李建海就成了内乡越调剧团的一名成员。离开贾宋镇后,剧团到内乡马山口镇演出。到剧团后的第6天,剧团让李建海出演一个配角。那场戏尽管李建海的戏份不多,只有4句唱腔,但他演得有模有样,老师对他非常赞赏。

  当时剧团外出演出,不管多远的路,服装、道具用车拉,演员全部徒步行走,这对于没出过远门的李建海来说是个不小的考验,晚上躺下来,腿疼折磨得他直流眼泪。同时,饥饿还无时无刻不在侵袭着他。由于剧团收入有限,演员们一天的伙食就是一个“杠子馍”(比一般的馍大一些)。生活虽然艰苦,但李建海从没有萌生放弃学戏的念头。

  之后,剧团辗转西峡、陕西各地,李建海离开家乡一走就是两年。其间,李建海的唱功和表演也日渐成熟,在演出剧目中开始担当主角。

  被观众誉为“活包拯”

  1959年,因当时的南阳地区剧团整合,李建海被调入内乡宛梆剧团。宛梆是戏剧界古老稀有剧种,艺术风格独特,表演古朴传统,唱腔高亢,被称为梆子声腔剧种的“活化石”。

  到剧团后,李建海师从宛梆老艺人杜林保,专攻花脸行当。在杜林保老师的指导下,李建海勤学苦练。同时,李建海又根据自身的嗓音特点,借鉴其他剧种的优点,表演中文武兼备,既传承了宛梆粗犷的传统风格,又融入了京剧、汉剧等剧种的优美造型,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表演风格。《铡美案》中的包拯,《黄鹤楼》中的张飞、《智取威虎山》中的座山雕……李建海塑造的人物形象,有血有肉,形神兼备,深受戏业界和观众的好评,被观众誉为“活包拯”。

  在实践中李建海还学会了导演,他亲自导演的《化心丸》、《卖苗郎》、《金沙滩》等剧目,深受观众的喜爱,久演不衰。

  功夫不负有心人,李建海付出的汗水也收获了一个个荣誉:

  1983年,李建海指导的《化心丸》、选场《闯宫》剧目,参加河南省汇演,获表演二等奖。

  1992年,在全国少数剧种汇演中,李建海获表演优秀奖。

  2007年,李建海获内乡首批“名老艺人”称号。

  …… ……

  传承宛梆不遗余力

  “这辈子对自己最满意的就是办了6届宛梆班,培养了200多名学生。”采访中李建海欣慰地说。从1969年开始,李建海在宛梆剧团做演员兼南阳艺校内乡宛梆班教师,之后又多次主持宛梆班全面工作。

  “孩子们最大的十五六岁,最小的只有八九岁,吃住在学校,责任重大,课余时间老师们必须轮流陪守。”李建海说。因为经费问题,宛梆班只有10位教职员工,每人每月的工资只有600元,而且没有节假日。这些员工身兼数职:老师、司机、财务人员、炊事人员等。好几次在农村演出,李建海忙前忙后,最后累得挂着输液瓶一边输液一边排戏。李建海的爱人王秀荣退休前也是宛梆剧团的演员,遇到孩子们演出,她总是早早地来到现场,帮孩子们化妆,一坐就是几个小时。

  李建海说,早些年戏校的生源还可以,近年来,传统戏曲艺术普遍面临着生存和发展危机,戏校招生困难。没有学生,如何传承?为此李建海和同事们没少动脑筋,招收的学生学习、生活全部免费。学费从何处来?到县财政申请一部分款项,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实习演出中挣钱贴补生活费用。

  为了给孩子们创造更多的机会,李建海四处寻找演出机会。努力终究没有白费,一场场演出不但解决了孩子们的生活、学习费用,多余的钱李建海还购置了服装、道具。“孩子们毕业时,跟随他们的还有一大卡车的‘嫁妆’。”李建海自豪地说。

  采访结束时,李建海满怀信心地说:“宛梆兴起至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们一定要把它传承下去。”作者:常明沛【原标题:李建海:传承宛梆无怨无悔】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南阳日报 2009-5-8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