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传统工艺 >> 浏览相关信息

中国汝瓷女传人孟玉松的传奇人生

2012/8/23 12:44:59 点击数: 【字体:

中国汝瓷女传人孟玉松的传奇人生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孟玉松
      
    北中国的风,吹面不寒。2001年初夏,由中国文物局和故宫博物院联合组织的“宋代五大名窑真品既仿品展”在故宫博物院隆重开展。展览会吸引了世界各国的收藏家们,他们对巧夺天工的宋瓷真品的仿品赞不绝口。  
      
    展览大厅的正中,有一个展柜摆放了一个汝官瓷仿品——弦纹尊。其釉色隐纹纵横,似“蟹过留痕”;釉下有稀疏斑点,“状如梨上”;色带天青晶莹如玉,恍若含水,盈盈欲滴;此瓷古朴柔丽,几乎达到期乱真的地步。它的烧制者,就是被誉为“中国汝瓷女传人”的孟玉松。弦纹尊登峰造极的烧制,令观展的所有专家拍案叫绝,故宫博物院著名古陶瓷专家耿宝昌研究员激动地拉着孟玉松的手说:“小孟呀,你这30年辛苦研制没有白费,你圆了瓷人近千年没有圆的梦”。  
      
    先生的一席话,说得孟玉松泪都快要留出来了。是呀,30年了这弹指一挥间的30年,她的青春和汗水都奉献给了汝瓷,一个女人,她有多少个30年呀,她的付出终于换的了天地开眼。对着展览大厅,孟玉松很想大喊一声:“周总理呀,我完成了您的嘱托,把您关心的汝瓷研究出来了,断代八百年的汝官瓷重见天日了”。  
      
    展览会后,孟玉松烧制的仿古瓷由故宫博物院挥槌拍卖,一个月后,从北京传出消息,孟玉松选送的13件汝官瓷仿品,被拍卖一空。
 
中国汝瓷女传人孟玉松的传奇人生
1988年,邓颖超同志在中南海西花厅亲切接见孟玉松女士
      
    汝瓷的魅力  

      
    五十年代初,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在与共和国总理周恩来的交谈中,对中国的汝瓷大加赞赏,他说:我对贵国的汝瓷和杜康酒情有独钟。区区汝瓷,何以引起一个异国的首相如此兴趣呢?  
      
     我们不妨翻开汝瓷那段尘封的历史。  
      
    北宋末年,出了一个才情皇帝,他便是创造“瘦金体”的宋徽宗赵佶。徽宗在治理国家方面毫无建树,却在琴棋书画方面无一不通,可以说,赵佶不是个好皇帝,却是个诗书画三绝的艺术大家。文人皇帝自然就多了文人气息。他对宫中使用的器皿挑剔的超出了常人的思维。他认为定州的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徽宗为什么钟情青瓷呢?据说是缘于一个梦,当时他曾做一个梦,梦到了雨过天晴,他对那种颜色非常喜欢,造瓷时要求需“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赵佶刻意去追求的那种艺术氛围不知道难倒了多少工匠,最后汝州的工匠技高一筹,他们烧制的瓷器赢得了皇帝的青睐。  
      
    据说当时的汝瓷,釉内置玛瑙,土质细腻,骨胎坚硬,色泽灰厚,汉水欲滴,釉带斑斑小点,若津梨之皮,面隐细纹,似蝉翼,又像螃蟹爬过留下的痕,其支钉仅有芝麻大小,故素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说。汝瓷追求的是“落尽豪华见真淳”,柔丽静雅,宛若处子,浑然天趣,一下子倾倒了那位不会治国的风流皇帝,这就是传说中汝官瓷的诞生背景。  
     
    官家用的东西自然身价百倍,汝窑也因此成名,故有“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汝窑为魁”之说。然而,随着金兵入侵,历史上有名的 “靖康之变”后,才情皇帝变成了蓬首垢面的囚徒;在凄风愁雨中坐井观天。覆巢之下,从兴到衰,仅有30年光景。  
     
    目前,传世的汝官瓷全世界仅存不到百件,成为稀世珍宝,历代帝王视之为吉祥之物,汝瓷也成为官宦人家的富贵象征。历朝历代的昌平盛世时,都有人仿烧汝瓷,乾隆皇帝还专门让景德镇仿烧汝瓷,然而,由于汝瓷的配釉独特,工艺失传,无一成功。所以,清代的汝州诗人孙灏便发出了“人巧久绝天难留,窑空烟冷其奈何”的哀叹。汝瓷虽然断代了,世人对汝瓷的钟情却与日俱增。著名的艺术大师李苦禅先生,临终前的15天,还写下了绝笔“天下博物馆无汝者,难称尽善尽美也”,汝瓷的地位由此可窥见一斑。  
      
    汝瓷的失传,引起了共和国总理的高度重视。1956年,周恩来同志明确提出:“要恢复和发展汝瓷生产。”八百年的梦想,能在共和国的土地上实现吗?汝瓷还能重见天日吗?
中国汝瓷女传人孟玉松的传奇人生
孟玉松汝瓷作品
      
    为了周总理的嘱托  
       
    为了恢复汝瓷,1970年,汝瓷的故乡临汝县(现汝州市)筹建了一个汝瓷厂。厂里成立了技术攻关小组,工人郭遂担任了技术组长。郭遂按照历史资料记载,跋山涉水,在临汝县的古瓷窑场遗址,宝丰的清凉寺、段店窑场遗址和鲁山的花瓷窑场遗址进行勘察,在勘察中,郭遂捡到部分古瓷片。他开始对这些瓷片进行研磨分析。郭遂大字不识一个,每次实验都是靠感觉进行。为了加快汝瓷研究步伐,临汝县县委、县政府决定,抽调专业人员帮助郭遂。在这个时候,县里领导想起了一个叫孟玉松的女子。  
      
    时年的孟玉松已年近30岁。1958年,临汝县大炼钢铁,急需化验人员,县政府从临汝县一高抽调了数名学生来到县钢铁化验室工作。那时孟玉松才刚刚16岁。她们在郑大化学系一位教授的培训下,熟悉了化验程序。  
      
    孟玉松是这批化验员中的佼佼者,她对硅酸盐无机化分析有独到的见解。1960年,钢铁化验室散了之后,她被留在了县科委工作。1963年三年自然灾害,县委精减机构,参加工作较晚的孟玉松因此返乡。  
      
    但是孟玉松的父母因饥饿患上了浮肿病双双下世,她一个人孤苦伶仃,无依无靠。万般无奈之中,孟玉松又找到了临汝县教育局,教育局领导考虑实际困难,将她安排到骑领公社王庄大队教书。临行之前,有人向她建议说,和她同是街坊的王宣智也是父母双亡,两个人同命相怜,就在别人撮合下结为夫妻。  
      
    当时临汝县的化验人员凤毛麟角,能够找到敬业的人员更难。汝瓷厂设在荒郊野岭,做通一个女同志的工作,让她放弃安逸的教书生活,到工厂帮忙,确实有一定的难度。那时候孟玉松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了,如果把她抽去,两个孩子怎么办?  
      
    县里领导没有想到,孟玉松一听说要抽调她参与汝瓷研究,竟爽快地满口答应了。孟玉松说:“汝瓷是周总理特别关注的事业,我还有啥条件可讲,只要能出上力,帮上忙,就是把我孟玉松碾成末,扔到窑里烧成汝瓷我也愿意。”当天她义无反顾地到汝瓷厂报了到。第二天,她手扯着大儿子,怀里抱着小儿子来到汝瓷厂正式上班。  
      
    临汝县汝瓷厂设在狼爬岭上的严和店,条件极为简陋。孟玉松上班之后,厂里和学校都没有地方住,晚上下班之后,孟玉松还要扯着大儿子,背着小儿子回到王庄住。王庄村距离严和店将近20公里,当时孟玉松又没有自行车,每次上下班都要坐班车,如果没有车她就得步行。上严和店要途经汝河,到了涨水季节,孟玉松就背着两个孩子过河。有一次汝河发大水,差一点把大儿子冲走,过去河后,孟玉松坐在河边大哭了一场。尽管这样,孟玉松依然没有放弃研究汝瓷,一个女人,如果不是事业支撑,她恐怕早已精神崩溃,这需要多大的毅力啊!  
      
    上班之后,孟玉松便开始着手筹建化验室,亲赴洛阳选购化验设备。过去孟玉松从没接触过陶瓷,为了闯过这一关,她专门定了陶瓷杂志进行研究,并在洛阳购买了一本由日本人写的青瓷研究专业书籍,她很快成为厂里的技术骨干。学习的同时,孟玉松不负使命,用一年的时间,踏遍了汝州的山山水水,把当地的矿石全部普查完毕。1974年底,临汝县工艺美术厂建成,孟玉松与郭遂等技术人员搬至工艺美术汝瓷厂,汝瓷研究从此开辟了新的篇章。  
      
    汝州不愧为汝窑的发源地,它的境内,汝窑遗址星罗棋布,为郭遂和孟玉松的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孟玉松与郭遂走遍了汝州所有窑址,在大峪的东沟、黄窑、大泉、棉花窑、邢窑和蟒川和焦古山、三间房、土门等地选捡古瓷碎片,研末进行化验分析,经过上千次的实验,终于掌握了它的配方。苍天不负有心人,1978年,汝瓷豆绿釉研究成功,1983年汝瓷天蓝釉面世。两项成果的研究成功,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  
      
    1983年10月,24名国内古瓷专家云集汝州,对天蓝釉和豆绿釉进行了技术鉴定。与会专家认为,天蓝釉的研制成功,让他们恢复了对汝官瓷的希望,希望孟玉松等继续努力,一定要让真正的汝官瓷重现于世,完成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生前的嘱托。
 中国汝瓷女传人孟玉松的传奇人生
孟玉松汝瓷作品
      
    圆梦汝官瓷  
      
    汝官瓷就像一首朦胧诗,只能意会,难解其味,汝官瓷釉究竟该是啥?谁也难下定语。存世汝官瓷极为稀少,有相当部分流落***,留在国内的汝官瓷被奉若至宝,很难接近。古陶瓷界先辈陈万里先生,生前曾多次来到汝州,寻找汝官瓷的蛛丝马迹,可他老人家到死也没找到一块真正的汝官瓷片。到了1977年,陈老的弟子,陶瓷界泰斗冯先铭先生和叶哲民先生偶尔在宝丰的街头捡到了一片汝官瓷片,他们如获至宝,胜似家产万贯,汝官瓷片可与黄金等价。  
      
   为研究瓷器,孟玉松没少往北京故宫跑,她无数次地在展柜里见过汝官瓷。然而,那些盖世的魂宝,只能在数米之外,隔着玻璃远望,孟玉松多想真真切切地看一眼汝官瓷呀。她的这种愿望,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几位古陶瓷专家的帮助下终于实现了。  
      
    1986年春,在征得有关领导同意后,北京故宫博物馆的珍宝馆,单独向一个普通的民间女子开放。在数名馆藏人员和几位专家的陪同下,孟玉松真正见了梦寐已久的宋代汝官瓷绝世珍品——弦纹尊。
      
    这是多么让人激动的时刻呀!孟玉松又一次感到了眼眶发酸,多少年了,总算是看到了真正的汝官瓷。她用手小心翼翼地抚摸着弦纹尊,连鼻孔的呼吸都有点变轻了。她就像禅定的老僧,入神地细品着汝瓷,直到身边几位专家叫了她好几声,她才回过神来。那个弦纹尊青中泛绿,绿中泛青,开片均匀,柔和典雅。传世绝品的弦纹尊能真正看上一眼就是一种奢侈,那种颜色让孟玉松忘记不得。怎样找一个参照颜色好回去便于研究呢?孟玉松灵机一动,她跑到大栅栏的布匹市场里,开始到处寻找与宋汝官瓷弦纹尊颜色接近的布料。她转呀,走呀,在大栅栏里转了将近7小时,终于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找到了一种与宋汝官瓷颜色十分接近的棉布。她欣喜若狂地买了两块方巾大小的棉布,步履匆匆地赶回了汝州。  
      
    回来以后,孟玉松以布料的颜色做比照,对各种釉色的配比进行了调整,反复进行烧制。这样,一直到了1987年,配方调整到91号时,梦里寻他千百度的天青色,终于羞答答地出现了,这就是后来天青釉雏形。孟玉松把用91号配方烧制出来的瓷送到了北京,专家们一看说:“小孟,这颜色基本上接近了,开片也可以,但声音不对,宋汝官瓷声短,你这种实验品声音清脆,形似而神不似。”孟玉松虚心接受了专家们的指教,返回汝州以后,她又调整了8个泥料配方,终于改变了过去清脆的声音。
中国汝瓷女传人孟玉松的传奇人生
孟玉松汝瓷作品
      
    实验品烧出来后,孟玉松又一次带着几件瓷器进京,她找到了古瓷专家耿宝昌和刘伯昆两位先生。两专家一阵见血地指出,实验品的颜色还有差距,宋汝官瓷里含玛瑙,不妨将玛瑙加进去,看能否提高釉面的滋润程度。耿先生还建议说:“如果能找到汝官瓷的碎片,研末分析的话,能少走很多弯路。”  
      
    汝官瓷片只有冯先铭先生手里有一块,孟玉松硬着头皮找到了冯老。但是等到冯老把瓷片拿出来以后,孟玉松都有点不忍心了。这块瓷片,经轻工部研究所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两家借去多次做化验分析,残存的只有指甲盖大小。冯老用一个有机玻璃盒装着,轻易不再示人。老先生听说孟玉松要做研究用,便把数十年来研究汝官瓷的资料,提供给了孟玉松。这些资料,给后来孟玉松研究天青釉经过上千次的烧制,配方调到222号时,终于试制成功了。  
      
    一石激起千层浪。汝官瓷的研究成功,引起了海内外各界的关注。1988年,汝官瓷鉴定会在河南省汝州市隆重召开,国内外媒体争相报道这一消息。他们称:汝官瓷古老工艺重放异彩,汝瓷故乡人已成功掌握了其胎釉配方和烧成规律。断代八百年的汝官瓷,今始有传人。  
      
    作为新一代汝瓷传人,孟玉松成了汝州的名人。1988年,孟玉松出席了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受以了邓颖超的亲切接见。在西花厅,孟玉松给邓妈妈送上一件汝官瓷八卦鼎。当时,她激动地向邓妈妈汇报说:“我完成了周总理生前的嘱托,失传八百年的汝官瓷,终于重见天日了。”82岁高龄的邓颖超饶有兴趣地观赏着汝瓷,带着欣赏的目光对孟玉松说:“你是我们妇女同志的骄傲。”孟玉松说:“邓妈妈,现在汝瓷还有不少缺陷,我一定认真总结,不断完善。”  
      
    孟玉松总在不停地完善着自我,她对她的研究成果总是不满意,苛刻的已经快像宋朝那个才情皇帝。1990年孟玉松被聘任为汝州市工艺美术汝瓷厂总工程师,1993年,她被批准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6年,已经退休的孟玉松本应安享天年,但她汝瓷的天青釉和她1988年研制成功的月白釉及最早研制出来的豆绿釉,作为自己的主攻目标。从造型和釉色的配制,各个方面逐一推敲,并对照汝官瓷的釉色出现了柔和的层次感。1999年9月,孟玉松烧制的“国泰民安”汝官瓷瓶,被人民大会堂作为建国五十周年和人民大会堂落成四十周年珍品纪念收藏。  
      
    老树著花花更红。如今,年过花甲的孟玉松还日夜不停地在为心爱的汝瓷奔波。她的努力在2001年北京故宫博物院“宋代五大名窑真品暨仿品展”期间又一次得到了专家们肯定。在这次展览会上,孟玉松受到了雷洁琼、铁木尔·达瓦买提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一个人,若能执著地干一件事,30年不变,难得!一个女人,能把自己最珍贵的30年献给一项事业,更为难得。孟玉松做到了,她用30年青春圆一个梦,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汝瓷。作为中国汝瓷的一代传人,68岁的她仍不满足,她说:“我的汝官瓷还没有尽善尽美,瓷胎与宋瓷相比薄度还有差距,我还要不断地进行改进,如果将来我研制的汝官瓷真正达到宋代汝瓷的烧制水平,无可挑剔,我就是死也无怨无悔。”  
      
    孟玉松说这话时一脸灿烂,带着青春般的笑容……【原标题:中国汝瓷女传人孟玉松的传奇人生】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人民网-书画收藏频道 2011-9-2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