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我来到了渴慕已久的山底吴村,拜谒名列中国“十大圣人”之一的“画圣”吴道子故里,感受一代宗师留下的厚重文化底蕴。
吴道子故里山底吴村位于禹州城区西南三峰山西峰南坡,距城20公里, 背靠文峰山,面对九龙山。村右边有淙淙流淌的兰河水。村左边是宽广的大平原,风景如画,气势壮观,让人流连忘返。
步入山底吴村,路两侧是一块块镌刻着各种画面和题字的石碑,是“画圣”后人精心研习绘画技艺留下的作品,使来访者立即进入了朝圣晋谒的氛围,深刻感受到一阵阵浓厚的文化气息。
走进投入巨资修葺一新的“画圣”祠,站在高大的“画圣”吴道子塑像前,我真切地体会到了海内外的人对吴道子的崇拜心理,对“画圣”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一种更加深刻的认识。
吴道子(680年—759年),是唐代第一大画家,被唐宣宗推崇为“画圣”,赐名道。民间画塑匠人称他为“祖师”。道教中人更呼之为“吴道真君”、“吴真人”。苏东坡在《书吴道子画后》一文中说:“诗至于杜子美(杜甫),文之于韩退之(韩愈),书至于颜鲁公(颜真卿),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能事毕矣!”由此可见吴道子在绘画历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人的影响。
据传唐宣宗命他在大同殿壁上画《嘉陵江三百里旖旎风光图》时,他丘壑成于胸中,不假思索,立笔横扫,顺势取势,状若风旋,不到半天,一挥而就。后人赞曰:“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
从“画圣”祠出来,我来到村东北隅的祖师庙。庙建在一座桥上,俗称“桥上庙”,为后世画塑匠人所建。据说吴道子年轻时浪迹东洛不归,母亲常在桥上引颈企盼。村北山坡上还留有吴道子休息的石凳子、避雨的道子洞、磨墨的蛤蟆砚、涮笔的黄龙潭和从四川迁回的“吴道子墓”等。
近年来,许多海内外的艺术家在吴道子3月18日诞辰和十月初四忌日来此朝觐,并在此表演献艺,展销书画,形成了一个自发的“文化艺术交流会”。
我想,随着禹州市旅游业的兴盛,画圣故里一定会吸引更多的游人前来观光、拜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