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许昌”。许昌作为汉末三国时代的名都大邑,留给了后人极为丰富的三国文化资源。
三国文化是许昌的亮点,也是这座城市特有的精神,三国古迹则是这种精神的直接载体。许昌人精心保护三国古迹,使其与城市的发展相融合,实现了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和谐共存。
编者按
1800多年前,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军阀混战,百姓流离失所,就连皇帝也被赶出了京城。一个名为许的地方,接纳了出逃的君主,庇佑了这个王朝最后的一段岁月,并见证了汉、魏两大王朝的交替。为“褒奖”她的功绩,许的后面被加上了一个“昌”字。
1800多年后,当年的金戈铁马和烽火狼烟早已成为历史的记忆,众多的三国古迹在许昌大地上星罗棋布。它们或为古遗址,或为古墓葬,或为古建筑,或身处闹市,成了市民休闲游乐的场所;或远在田野山间,在岁月风蚀中诉说那段曾经的辉煌。
第七届三国文化旅游周到来之际,让我们一起盘点下许昌的三国“家底”,寻访下许昌的三国古迹,去追寻一段远去的岁月吧。
古迹涉及古遗址、古墓葬和古建筑
许昌的三国文化底蕴尤其深厚,“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许昌”绝不是空谈。就拿文化古迹来说,许昌499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不可移动文物3812处,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305处,其中三国古迹有数十处之多。
这些古迹,不仅数量多,而且价值高、品类全,总体上可分为古遗址、古墓葬和古建筑三大类。其中古遗址分布于市区、许昌县、长葛市、鄢陵县和襄城县,以位于许昌县张潘镇的汉魏许都故城为代表;第二类是古墓葬,分布于市区、许昌县、禹州市和长葛市,以市区的董妃墓、许昌县的华佗墓为代表;第三类是古建筑,分布于市区、许昌县、禹州市和长葛市,以市区的春秋楼、灞陵桥和许昌县的魏文帝庙为代表。
多处三国古迹已成为“国保”
无论是相关部门还是普通百姓,对三国文化的热爱是由衷的,对三国古迹的保护也是精心的。
在2007年开始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活动中,许昌文物部门有意识地对许昌境内涉及三国文化的古迹进行了普查,彻底摸清了许昌的三国古迹“家底”,随后有针对性地做了基础保护工作。许昌的每一处三国古迹,都有保护标志和保护范围,平日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予以保护、看管,并做详尽的记录档案。
此外,我市非常重视文物的进阶。在几十处三国古迹中,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有38处。不久前国务院公布了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许昌有16处文物古迹成为“国保”,其中就包括许昌关帝庙、汉魏许都故城以及坡街关王庙大殿等多处三国古迹。
未来择机建设
考古遗址公园
三国古迹不仅是三国时代的见证者,也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将古迹保护与合理利用相结合,发掘古迹的文化价值,是未来古迹保护的一大方向。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市委、市政府筹措投入资金数千万元,对全市古迹进行规划保护和开发利用,成立了许昌灞陵桥文管处、许昌春秋楼文管处两个专门保护机构,并建设了春秋楼文物景区和灞陵桥景区。西湖公园和董妃苑游园经过规划成为休闲娱乐区。曹丞相府景区则为利用社会资金建成的三国文化旅游景区。
汉魏许都故城是一处特殊的三国古迹,同汉魏洛阳城遗址一起见证了东汉、三国交替的时代。今后,许昌将努力为汉魏许都故城申报国家大遗址保护项目,并寻找合适的时机建设汉魏许都故城考古遗址公园。(原标题:散落在许昌大地上的三国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