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许昌 >> 新闻资讯 >> 浏览许昌

许昌“八台”

2013/4/1 18:47:53 点击数: 【字体:

许昌“八台”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文化为社会经济提供支撑力和推进力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全面系统而又深入研究许昌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是我们建设文化强市的题中应有之义。千百年来,许昌人才辈出、俊彩星驰,尤其是三国时期的曹魏文化,更是构成了一道星辉璀璨的文化风景, 成为许昌富有特色的文化品牌之一。

    本文旨在通过对许昌汉魏时期文化含量较高的八座高台的历史梳理,透析许昌的历史文化脉络,凸显许昌的历史文化精神,并将丰富多彩而又风格鲜明的历史文化,转化为全社会共享、促进各项事业发展的有效资源,使读者多层面多角度地了解和认识许昌的曹魏文化。

    这片丰饶的土地,曾激荡着跌宕起伏的历史风云:东汉末年,曹操迎汉献帝刘协建都于许,“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蓄军资”,广揽人才、大兴屯田、逐鹿中原、征伐四方,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使许昌成为当时北方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

    如今,历史的回响,依旧萦绕在一方平畴沃野之上:漫步许昌境内,至今依然可见许多镌刻着历史印记的土丘。作为历史的见证,它们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大的近百亩,小的仅数围之阔,更多的已被历史车轮碾平,化为一抔黄土,其上数茎野草,似乎是追忆着当年的熠熠光彩。

    历史是城市的记忆,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这些土丘在逝者如斯的辽阔岁月中,早已不复当年的盛采,但如果用人文的目光重新审视,它们所浸润的文化芬芳,则早已走进人们的记忆,让人折服于其深邃和传奇。

    穿越时空,生生不息,正是文化最美丽的姿态。

    毓秀台

    位于许昌县张潘镇东南部,是汉魏故城遗址在地面上的唯一实物遗存,是当时天子祭拜天帝的地方。

    “毓秀”一词,至今依然为许昌市民所熟悉,如市区毓秀路、市毓秀路小学,依然是很多市民每天要打交道的地方。

    不同于市井的平平淡淡,毓秀台,却是一个庄严肃穆的地方。东汉末年(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自洛阳迁都于许,毓秀台正是汉献帝祭天之所。每年秋分时节,汉献帝都要率文武百官在此祭天,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昔日的毓秀台,掩映在林荫之中,绿意拥簇,高接云天。台下布列着数十处豪华的宫殿式建筑,是汉献帝祭祀前暂歇的地方。据《汉魏故城图》载,毓秀台前有汉御殿,为汉献帝祭天时斋戒沐浴之所,还有神厨、家畜亭等。台上原有天爷殿、东西厢房、天王殿、山门等建筑,四周雕栏玉砌,正中耸立着一处高峻的坛庙,叫玉皇殿。从大殿逐级而下,是青砖铺就的广场,这里有象征四方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石像,正中矗立的一尊青铜巨鼎,叫“神坛”。广场两旁,还有月神台和雨神台。毓秀台下还有个宽8尺、高1丈的地洞。穿过地洞门就是60阶青石甬道,当年天子就是从这里登上台顶的。这些均已不存在了,不禁让人想起毛**同窗好友周世钊《五律·过许昌》的诗句:“野史闻曹操,秋风过许昌。荒城临旷野,断碣卧残阳……”

    经过千年的风风雨雨,汉魏故城已化为瓦砾遍地的高坡,毓秀台也成了一座其貌不扬的土台子。毓秀台前面,一条小河自西向东蜿蜒而去,日夜不停的潺潺流水见证着历史的沧桑。毓秀台西面是一个曾经驻扎过御林军的地方,叫营王村;南面的村庄叫城南董;后面高坡上是古城村;古城村北面是城后董、城后徐两村;东北一个村叫城角徐。从这些村名上,还依稀可看到昔日魏都的气势与辉煌。

    射鹿台

    位于城东北许昌县许田村西,相传为曹操、刘备、关羽等狩猎射鹿处。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许昌日报(2013-04-01)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