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kāng——源于卫国始祖的姓
据《史记·卫康叔世家》记载,周武王姬发有个同母弟弟叫姬封,西周初被封于康(今河南禹州市西北),故称康叔。周武王死后,发生了武庚、“三监”之乱,周公姬旦兴师平定叛乱、杀武庚后,把商故都周围地区封给姬封,建立卫国,建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并将殷民七族(殷商遗民陶氏、施氏、繁氏、锜氏、樊氏、饥氏、终葵氏)分给他,作为卫国的种族奴隶。姬封被封于卫后,称卫康叔。周公担心他年纪太轻,缺乏统治经验,因之谆谆告诫他要向殷遗民中有威望的贤人请教,借鉴殷朝兴亡的经验教训,爱惜民力,谨慎治国,不要沉湎于酒色。《书·康诰》即周公分封他时告诫他的文告。他到卫国后,按照周公的嘱咐办事,果然很有成效,因而得到了民众的拥护。后来,周成王任命他为周朝司寇,让他掌握生杀大权。卫康叔的支庶子孙,有的以他原来的封邑为姓氏,就是康氏。
唐宋时期的姓氏书大都认为‘康叔’是姬封的谥号,如唐人林宝《元和姓纂》说:“康,卫康叔之孙以谥为姓也。”宋人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说:“康,出自姬姓,周文王子封为卫侯,谥曰‘康叔’,支孙以谥为氏”;郑樵《通志·氏族略》将康氏列入“以谥为氏”类,说:“姬姓,卫康叔支孙以谥为氏”。但是,应当指出,康姓“以谥为氏”之说是错误的。因为《史记·索隐》在注释“卫康叔”时说:“康,畿内国名”,“康叔从康徙封卫”。当代的《中国历史地名辞典》“康国”条更为明确地指出:“西周康叔所封,在今河南禹县西北。”
另据《汉书》、《旧唐书》等书记载,古代西域有康居国,约在今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汉成帝时其王曾遣子入汉;古代还有一个康国,故地在原苏联乌兹别克共和国撒马尔罕一带,一度曾属唐管辖。这两国来中国的使者,有不少人留居中国,他们以国名为氏,也称康氏。又据《宋史》记载,宋朝因避开国皇帝赵匡胤的名讳,凡姓匡者皆改姓康。
卫国曾三次迁都,公元前660年被翟击败,卫文公迁于楚丘(今河南滑县东),卫成公又迁至帝丘(今河南濮阳西南),公元前254年为魏所灭,后又复国迁到野王(今河南沁阳),作为秦的附庸,故康氏早期主要是在今河南北部发展繁衍。汉代,康氏有北迁今河北等省者,也有南迁至江、浙一带的。据宋人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载,汉代由康居国人来中国留居形成的康氏,初居河西(今甘肃、青海二省黄河以西,即河西走廊与湟水流域一带),至晋代,因陇右(指陇山以西地区,约当今甘肃陇山、六盘山以西和黄河以东一带)战乱不息,迁于蓝田(今陕西蓝田西灞河西岸),后逐渐向东南迁徙。这支康氏中的康因,做过前秦王苻坚的太子詹事,其子康穆,初仕后秦,姚苌时为河南尹,南朝宋武帝永初年间率乡族3000余家迁入襄阳(今属湖北)之岘南。南朝宋政府特设华山郡(治所在今湖北宜城县)蓝田县,以安置这一批康氏族人,并任命康穆为秦、梁二州刺史。此后,康穆之子元龙、元抚相继被族人推举为华山郡太守;康穆之孙康绚(元抚子),在南朝齐时为华山太守,入梁任司州刺史、卫尉卿。康氏南迁会稽(今浙江绍兴),约在唐以前,是唐朝太学博士康国安的远祖先过江居丹阳(今安徽当涂县东北小丹阳),又徙居会稽的。唐玄宗时,灵州(治今宁夏灵武西南)人康植,开元年间平六胡州,被唐玄宗任为左武卫大将军,封天山县男(天山县在今新疆托克逊县东北)。康植之孙康日知,唐德宗时为赵州刺史,因功累加检校尚书左仆射,封会稽郡王,举家迁到会稽。日知子康志睦,勇武善驰射,累迁大将军,以功加检校尚书左仆射,曾徙泾原(今甘肃泾川县北),后封会稽郡公,其子孙繁衍昌盛,发展成为望族,故南方各地之康氏多出自会稽。
姓氏书列京兆(治所在今陕西西安)、东平(治所在今山东东平县西北)、会稽为康氏郡望。
唐代,康氏还分布于今山西及山东的其他一些地方。北宋初,蔚州(治今河北蔚县)人康延泽从征入蜀,先为成都府都监,后任东川七州招安巡检使,在四川定居;同时,康氏还有迁至福建者。明代,江西泰和、湖南邵阳、广东顺德等地均有康姓人物载入史册,说明康氏分布地更为广泛。
从清代开始,闽、粤康氏陆续有人渡海到台湾,进行开垦。目前,康姓在台湾姓氏中排名第79位。近代以来,一些康姓人离别故土,走出国门,徙居海外,不断开拓新的事业,现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及欧美一些国家。
康姓人物在二十四史中单独立传者36人,被收入《中国人名大辞典》者62人。除以上述及者外,较著名的还有:康泰,三国时吴人,中国早期到海外的旅行家之一,经历和传闻的国家有一百数十个;康僧会,三国时高僧,康居人,通天文、谶纬之学,尤娴经律;康承训,唐左千牛卫大将军,康志睦之子;唐昆仑,唐代琵琶演奏家,西域康国人;康与之,南宋学者,滑州(州治今河南滑县东)人;康里巎,元代书法家;康进之,元代戏曲作家;康海,明代文学家;康有为,近代改良派领袖,后为保皇会首领。侨居海外的康姓华人,也涌现出一些杰出人才,其中,新加坡的康伟华,拥有财富2亿美元,被列入“世界华人亿万富豪榜”。
康氏的堂号有会稽堂、京兆堂、华山堂。“会稽堂”出自唐朝大将军康志睦。康志睦勇武善驰射,以功封会稽郡公,其后裔以其封号为堂号,即“会稽堂”。“京兆堂”系以郡望为堂号,即京兆郡是康氏的郡望所在,康氏在这里人丁兴旺,英才辈出,为当地所仰望,康氏便以“京兆堂”为堂号。
1996年10月出版的《中华姓氏大辞典》将康姓列为当今中国第75大姓,称其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18%。2006年1月11日《人民日报》报道的新的百家姓次序将康姓列在第92位,但未公布其占人口的百分率。康姓分布很广,以安徽、四川、陕西、甘肃、山东较多,这5省康姓约占全国汉族康姓人口的63%。康姓不仅是汉族大姓,而且也是古今一些少数民族所使用的姓氏。除上面已叙述者外,隋代的柳城康氏,出自突厥人;金时女真人纳喇(一作纳兰)氏,汉姓为康;清代满洲八旗姓赫舍里氏,后改为康氏;达翰尔族华力提氏,汉姓为康;满、瑶、彝、回、羌、锡伯、蒙古、东乡、土家、朝鲜等民族也都有康姓。
康姓起源地禹州,位于河南省中部,颍河斜贯其境。作者:谢钧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