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许昌 >> 历史传说 >> 姓氏文化 >> 浏览许昌

关于许昌市姓氏文化资源利用的调查与思考

2013/9/17 9:25:29 点击数: 【字体:


    许昌市委、市政府两办《文化强市建设大型调研活动方案》(许办[2007]9号)通知后,市委常委、统战部长王桂梅作出了批示,要求由主管副部长牵头,组织有关人员搞好调查研究及材料上报工作。并迅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调研队伍,制定并上报了《调研方案》,下发专门通知安排部署姓氏文化资源普查和调研工作,按照“周密安排部署,加强督导落实”的工作思路,结合统战工作实际,对许昌市姓氏文化资源的普查摸底的基础上,从加强组织建设、整合现有资源、创新利用形式等3个方面开展有针对性研究,经过充分论证,形成了可操作性和系统性的报告。

    一、许昌市姓氏文化资源考证情况

    河南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明积淀。近年来,以姓氏文化、炎黄文化为核心的寻根文化在中原大地悄然兴起。许昌也是姓氏宗亲祖根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近年来经过多方考察认证,开发利用较好地有许姓、陈姓、钟姓、方姓四大姓氏。许姓,一是源于今许昌县境内。炎帝姜姓,在东方建国的主要有申、吕、齐、许。周武王封其嫡孙文,于许,建立许国(现许昌县)。后许国被郑国所败,族人以国为姓,飘落四方。二是源于今鄢陵县境内。许由,传说中的历史人物,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隐士。据传,许由,姜姓,字武仲,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或说为昆吾族),生于槐里,后率族众东行,见鄢陵陈化店一带水草丰茂,物产富饶,就结草为庐,安居下来,遂成为这一领域的主人,去世后安葬于此。据有关资料记载,许姓人口800多万,居中华民族姓氏第35位,许昌现有许姓人口。陈姓,天下陈姓共认血缘鼻祖,重华公(即舜帝)。武王灭商后,约公元前1066年,因重华公的后代阏父为周陶正有功,于是封其子满公为陈侯,满公以“陈”为姓,成为陈氏得姓开山祖。后因战乱,满公之后,时有迁徒,亦有改姓。至陈实公稳定下来,并成为颍川望族,所以,天下陈姓,断自陈实,族谱尊陈实公,为颍川始祖。陈实,故里在今长葛市古桥乡陈故村,陈实是传统文化、道德的典范。据有关资料记载,陈姓人口7000万,居中华民族10大姓氏第5位,其中颍川衍派5000多万,占陈姓人口的70%以上,许昌现有陈姓人口。钟姓,颍川钟氏是炎黄子孙中的望族,公元前286年,齐、楚、魏三国联军灭宋,公子烈避难奔许,改子姓为钟姓,成为烈系钟系的始祖。公元前201年,钟离接因其父钟离昧被害,为避祸,奔长社,改钟离复姓,为单姓钟,开创了接系钟姓的新纪元,成为接系钟姓的始祖。据考证:长葛(古颍川)是历史上钟氏的发祥地,钟姓烈系始祖和接系始祖均源于长葛。根据有关资料记载,钟姓人口624万,居中华民族姓氏第56位,许昌现有钟姓人口。方姓,始祖雷公,系炎帝神农氏8世孙帝榆罔之长子,相传为黄帝大臣,精通医术,常与黄帝讨论医学理论,另据史书记载,他还是黄帝的雷神,专管风雨雷电之事的,因相黄帝伐蚩尤有功被封于方山(即今禹州市境内方山),赐方姓。其后,方姓又分为两支,一支单姓雷、一支单姓方。南宋末年,因避祸有易方改邝者,所以,方、雷、邝三姓一脉同宗,实为一家。 方山村是上古时期方雷氏族及其后裔繁衍生息的地方。从台公自上方来迁为一世祖的方岗氏族,迄今已传一百八十一代,现有方姓近六千人口。禹州全市雷姓较少,仅有36户,166口人。方姓为7000多户,28500多人,分布于全市26个乡、镇、办事处。

    二、许昌市姓氏文化资源利用情况

    近年来,姓氏文化研究工作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河南省委统战部以“根在中原,惠及河南”活动为载体,开展了“寻根、育根、培根”系列活动。许昌市以姓氏文化研究开发为突破口,成立了世界许氏文化研究会、禹州市姓氏文化研究会等,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联谊活动,建立了更为广泛和稳定的爱国统一战线,加强了同海内外华人华侨的联系,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强招商引资力度,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1、巩固历史文化研究成果,挖掘姓氏文化资源潜力。组织了大量的专家、学者进行研究、考察,相继编写出版了《方姓祖根》、《方氏家谱五千年》、《许地、许国许姓与许昌》、《钟氏通谱》、《颍川望族—长社钟氏》等书籍,撰写了《天下许姓、根在许昌》、《许由真伪考》等研究论文5篇,拍摄制作了《许由、许氏、许国》等电视专题片,刻录光盘,通过中国新闻社等向海外刊发了消息,并将这些资料寄赠海外有关宗亲社团和知名人士500多人次,收到了很好效果。同时,对方氏发源地——方山遗址,许氏先祖许由墓园和许氏始祖文叔墓园、钟氏遗迹、钟繇墓园等进行重新规划和整修,制订了近期和长远建设规划,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拆迁了民房,修建了道路,栽植了松柏和草坪,营造了姓氏遗迹、遗址庄严肃穆的氛围,为海外姓氏宗亲的寻根谒祖活动提供了场所,使之成为许昌与海外侨胞联络感情的桥梁和纽带。

    2、组织或参加宗亲联谊活动,进一步提高许昌知名度。一方面是“走出去”,参加在外举办的宗亲联谊活动。近年来,陆续组团参加世界许氏宗亲联谊会、世界舜裔联谊会第16、17、18、19届国际大会,第十一届世界钟氏恳亲大会,世界烈山五姓宗亲联谊会、第二届中华姓氏文化节等姓氏联谊活动10多次,会议期间,我们积极对参加会议的港澳台同胞和华侨、华人,介绍许昌市情、投资环境、优惠政策、区位优势等和姓氏研究成果、文化遗迹建设情况,送发宣传资料和文化资源开发利用项目书2000余份,增强了许昌的吸引力,提高了许昌的知名度。另一方面是“请进来”,在许昌举办姓氏恳亲联谊活动。相继成功举办了2003许昌国际许氏文化研讨会、世界舜裔联谊会第13届国际大会、第十二届世界钟姓联谊大会、国际禹州方山溯源恳亲大会、世界许氏宗亲许昌寻根谒祖座谈会、“陈实思想与青少年道德教育”国际研讨会等交流联谊活动近10次,邀请海外侨胞会许昌寻根谒祖、观光考察。与此同时,我们还盛情邀请、热情接待海内外同胞来许考察团组300多个,4000多人次,让他们切身感受许昌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美的自然风光,增强了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的认同感,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爱乡之情,使他们情系许昌、情聚祖根、共谋发展、共创辉煌。

    3、借助姓氏文化资源,形成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合力。近年来借助姓氏文化平台,举办经贸洽谈会,促进许昌和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侨华人在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加快许昌市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步伐,促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如在2003许昌国际许氏文化研讨会暨经贸洽谈会上,共签约项目35个,投资总额54.9亿元。2005年许昌海外联谊会会长聘任仪式暨经贸洽谈会上,签约独资、合作、合资等合同项目23个,13.55亿元。我们在开展海外联谊、进行招商引资的同时,还积极引导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捐助许昌教育、医疗等社会公益事业,畅谈对许昌的感受和认识,提出许昌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意见建议。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共接受海外捐赠2282.6万元,建造希望学校14所,文教基金会2个,流动图书车1部,向残疾人捐助轮椅60辆,向医院捐赠治疗白内障晶片1000幅,血液透析机2台等。收集建设性意见、建议100多条。

    三、思考与建议

    尽管我们在姓氏文化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仍有一些问题,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富民强市和构建和谐社会”总体部署,开发好和利用好姓氏文化资源,在文化旅游事业中发挥更大作用,把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需要进一步加强组织和机制建设。需要建立和完善姓氏文化的研究机构,成立领导小组,进行统一协调管理,为姓氏文化开发利用给予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建立和完善举办姓氏寻根、宗亲联谊等活动时的协调机制;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文化研究和联谊活动的开展等,争取早出成果,多出成果。二是需要进一步整合姓氏文化资源,做到资源共享。姓氏文化开发利用是一个全新的工作,联系面广,学术性强。如许氏祖根地品牌活动全国就有六个地方,而我省就有三家。尽管许昌已做到资源共享,中央或省级需要确立一个部门出面协调,全面整合历史、文化、人文资源,拓展姓氏文化研究空间,做到互通情况,共同协商,合作交流,及时获取姓氏历史文化研究的最新动态,互相借鉴成功经验,交流研究成果,达到学习提高的目的。三是进一步丰富和创新姓氏文化开发利用形式。继续在加大宣传上下功夫,不断增强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寻根意识,增强对许昌市投资环境和投资政策的深入了解,激发他们的爱国爱乡热情和投资热情;在丰富内容上下功夫,组织专家学者考究历史文献,编写姓氏研究书籍,拍摄专题纪录片,制作姓氏文化产品,修葺先祖墓园和古迹遗址,建立姓氏始祖标志等;在创新形式上功夫,一改单纯的寻根谒祖活动,可以尝试创建姓氏文化网站,扩大姓氏文化的影响面。搭建经济文化洽谈平台,促进海外社团及企业与许昌市相关行业之间的交流合作,实现项目对接,延伸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手臂,吸引更多的海外华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来大陆寻根谒祖和投资兴业。

    总之,姓氏文化既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也是统一战线工作的载体,是促进经济发展不可多得的优势。开发利用好姓氏文化,实施寻根战略,走好“学术研究、加大宣传、宗亲联谊、经贸发展”四步棋,是加快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许昌市统计局社会人口科技科 2007-05-15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