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许昌 >> 文化遗产 >> 文化遗产知识 >> 浏览许昌

揭秘许昌“国保”档案

2013/12/23 11:24:16 点击数: 【字体:


    文物作为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实物见证,凝结着历史,承载着未来,犹如一部生动的画卷展示着一个城市的生存发展进程,是不可再生、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与财富。

  许昌地处中原腹地,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区域。“抓一把就是传说故事,踢一脚就是汉砖魏瓦。”先民们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在这里繁衍生息,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旧石器时代的灵井“许昌人”文化遗址,夏代的瓦店遗址,三国时期遗址、遗迹,唐宋时期的钧官窑遗址和古建筑,明清时期的塔寺宗庙无声地诉说着许昌的过往。

  钧台钧窑遗址的“孤独”

  1988年,钧台钧窑遗址成为全市唯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后,它度过了近20年的孤独岁月。

  2006年以来,我市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强力推进文物发现、保护、利用和管理,文物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规划、同步推进,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文物保护新体制逐步形成。同年6月2日,国务院公布了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我市的文峰塔、乾明寺塔、瓦店遗址、石固遗址、扒村窑址、神垕钧窑遗址榜上有名。

  3812处瑰宝在“三普”时现身

  2008年4月1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全面启动,各县(市)组织6支文物普查队带着GPS定位仪、激光测距仪、数码相机等现代化工具分头深入民间,普查地上、地下、水下的不可移动文物。

  文物是国家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文物普查是确保国家历史文化遗产安全的重要措施和基础性工作。通过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全市共认定不可移动文物3812处,普查数量和质量位居全省前列,基本摸清了全市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状况。“三普”之后,一批有重大价值的古迹被申报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许昌“国保”数量现在已达23处

  自2008年国家文物局正式启动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工作以来,我市精心遴选了灵井“许昌人”遗址等五大门类19个申报项目。这些文物体现出三个特点:一是数量较多,为我市历次申报“国保”数量之最;二是门类齐全,基本上涵盖了绝大部分的文物类型;三是价值独特,每一处文物古迹都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尤其是灵井“许昌人”遗址出土的“许昌人”头盖骨化石,在国内外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具有很强的竞争力。经国务院认真核定,最终我市有16处文物古迹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其中古遗址6处、古墓葬2处、古建筑7处、石刻1处。这是我市迄今为止申报数量最多、成功率最高的一次“国保”申报。此前,我市共有“国保”7处;第七批“国保”公布后,我市“国保”数量达到23处,“省保”59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61处,成为全省文物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市之一。

  全市可移动文物普查即将全面启动

  文物是社会发展的实物见证。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把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作为中原经济区的五大战略定位之一。根据国务院部署,2013年到2016年年底将开展一项重大的文物资源调查——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眼下,我市文化、文物部门前期筹备工作正在有序进行,普查即将全面铺开。

  守护资源,古为今用,承传文脉,固本创新。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我市的文物事业正在步入加速发展的“快车道”。作者:张莉莉 通讯员 李彩【原标题:揭秘许昌“国保”档案】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许昌网 2013-5-10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