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瓷发展的的沉浮(8)
2012/7/30 16:18:33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技艺高的技工,群英荟萃,研制钧瓷。1958年5月5日公私合营豫西瓷厂与地方国营豫兴瓷厂合并,定名为地方国营禹县神垕瓷厂。
钧瓷厂在河南省轻工业厅李志伊等工程技术人员指导下,艺人和工程技术人员相结合,边试验、边研究、边试烧、边总结。通过123窑次的试验,初步找到了窑变成色的门路,攻破了“十窑九不成”的难关,并运用倒焰窑以还原焰烧成五光十色的窑变钧瓷。当时品种有坛子瓶、双耳花瓶、将军盔、鱼捕尊、双耳八钉瓶、浮雕大盘等。釉色红若胭脂,紫若玫瑰,虽不及宋代钧瓷色质玉润,但却打开了钧瓷窑变技术的大门。
钧瓷成形除保留传统手拉坯外,还用石膏模注浆成形,不但提高产量,并可使传统造型品种大批投入生产。工艺过程中采用浓度计测试釉料浓度,以荡釉、浸釉和刷釉方法施釉。用光学高温计、釉锥和热电耦测试窑炉温度。并对胎、釉和原料进行全面的化学分析,从页提高了产品质量和成品合格率。经过钧瓷艺人的努力,试烧出一批朱砂红、茄皮紫、鱼肚白等名贵产品。次年5月与天津口岸签订合同,出口产品450件。
1958年,在大跃进的影响下,把刚建立起的钧瓷专业厂,并入地方国营禹县神垕瓷厂,成为一个车间,又要求钧瓷也大放“高产卫星”,工人日夜加班“连轴转”,用100立方米大窑烧天蓝釉钧瓷,只求数量忽视了质量。
1961年,贯彻上级“高速巩固、充这、提高”的方针,神垕镇大跃进时期合并起来的三个瓷厂又重新分开,地方国营禹县瓷厂、禹县神垕第一陶瓷生产合作社又重整旗鼓,恢复钧瓷生产。为加强古陶瓷生产的领导,河南省建立恢复古陶瓷委员会,省工矿研究所的化验设备调拨给地方国营禹县瓷厂,对钧瓷进行化学分析。并派出人员外出走访专家,学习技术。抽调专业技术人员,设置试验机构,有领导、有计划、扎扎实实地进行钧瓷试验和小批量生产。为了调动老艺人积极性,在生活上对他们实行“特需”照顾,安排子女进厂随父学艺,继承父辈传统技术。在老艺人和技术人员积极努力下,钧瓷研制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对月白、钧红、钧花、天青等名贵釉色别致,接近宋代上乘钧红釉风格。通过调试和改变烧成条件,找到了烧天蓝釉的工艺方法,其产品古相加柔润,醋似古钧。同时在胎骨、烧成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就。这个时期的产品至今各厂展室均有收藏,很受中外陶瓷界的青睐。正当钧瓷生产稳步发展之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钧瓷生产遭到严重的冲击,在“破四旧”的口号下,仿古的钧瓷造型被毁掉,有的钧瓷技术人员被批斗,有的老艺人被勒令回家,钧瓷生产又趋于低潮。
1979年以后,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大力发展经济,使历遭厄运的钧瓷又回到绚丽的春天。由于我国对外贸易的啬,钧瓷的国际市场日益扩大;随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与提高以及旅游业的开展,国内对钧瓷的需要量也显著增加,因而大大促进了钧瓷生产的发展。原有厂家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新的厂家不断增加,出现了全民(企业)`集体(企业)和个体专业户,大上钧瓷的新局面,使1979年的钧瓷产量比1956年提高了20倍,1988年的钧瓷产量达到100万件,比1979年又翻了三番。由于国家在“尊重知识”、“重视人才”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制定了有关政策,把“文化大革命”中被迫退休的老艺人请回重操旧业,对受迫害的工程技术人员给予平反昭雪、恢复名誉,充分调动了钧瓷匠师们的积极性,他们可以大显身手,各显其能,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奉献于钧瓷事业,设计出不少新的造型,配出多种好的釉料,烧制出一批名贵的珍品,于1984年获得了国家的最高奖赏——金杯奖。随着钧瓷销量的日益增加,个体钧瓷厂家也日渐增多,在市场竞争大潮中,进一步促进了钧瓷技术的提高。现在禹州市的钧瓷,不但生产盛况空前,品种多样,釉色美观,而且市场广阔,使昔日贡品,今日为国内外广大群众所享用,真可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原标题:钧瓷发展的的沉浮】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中国陶瓷网 2009-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