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头卤肉历史悠久,有近两千年历史。相传,东汉光武帝刘秀登基,定都洛阳,并在黄河岸边的仓头村(仓头村在鄢陵县城南36公里)建仓库(古时叫仓口)。其实,宫迁御膳房内有一班头,善煮卤肉,刘秀赞不绝口,久食不厌。后因年老体衰,刘秀命他为汉仓口库吏,常驻仓头,主管仓口事务,煮卤肉之法遂由宫廷流传到仓头。
煮卤肉讲究“汤老味美”,即卤汤时间越长越好,味道越美越好,并能保持冬不冻,夏不腐,四级鲜亮,这样煮出来的卤肉就特别好吃。
明朝时,大医学家李时珍,采药青要山,常夜宿仓头,多次食用卤肉。李时珍指出:卤肉味虽美,但性寒腻。性寒伤脾胃,油腻滞气血,常食必病。遂开具“大茴、西茴、毕卜、花椒、良姜、肉桂、陈皮、叩仁、草果、砂仁、山药等十八味名贵中药,令放入卤汤与肉同煮。后人依法卤制,代代相传,其卤肉果然“亮其色,增其香,除其腻,爽其口,利其胃,健其脾,顺其气,畅其血,提其神,强其体”。
今日仓头之卤肉,远胜过东汉时的御用佳肴。从现代医学看,它科学性很强,保健性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