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不”鼓励高尚
2014/12/9 18:13:41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春秋前期,孔子已成长为鲁国著名的思想家,受到鲁国国王的重用。孔子还通过讲学传播自己的思想,培养人才,弟子多达数千人。
由于各国诸侯都想争霸,进而统一中原,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事不断。被俘的人员就被强迫做了奴隶。鲁国就有不少人员被其他诸侯国掠为奴隶,鲁国国君感到很没面子,十分着急。于是,就下了一个诏令:凡是鲁国的人在外国把本族被掠走而成为奴隶的人救回来时,可以到国家财政部门申报,由国家补偿其所花费用。国人得到鼓励,纷纷创造机会,去做这件事,解救了不少被迫为奴的人。
孔子有一个学生,通过赎买的方式,也救回一个奴隶。按照诏令,他可以到财政部领回赎买奴隶所花去的费用,可是,他为了表示自己高尚,不去财政部门报账,而是由自己承担了费用,这一行动也受到了很多人的夸赞。
可是,孔子听说了这件事后,很不高兴,就把这位学生叫来,给予了严厉批评。这位学生委屈地说:“我救了人而不去索要报酬,不是显得更高尚吗?怎么也成了错误呀!”孔子斥责道:“你真蠢呀!以后别人救了奴隶回国而得到国家报酬,就会被斥责为不高尚。这样一来,不报账,救人做好事就成了亏本的事。时间久了,人们慢慢地就会装作没有看见有人做奴隶,也就没人再去做好事了。你这样做事情很好看,但结果很糟糕啊!”学生听了孔子的话,似有所悟地点了点头。
生活中,有很多像孔子学生这样的人,一味地追求高尚纯洁,想把事情做得漂亮好看,想成为大家的楷模,但初衷虽好,却不一定得到好的结果,有时还会把事情弄糟。孔子不鼓励学生这样的高尚,其实他还是希望众多的人都积极地去做营救被迫为奴的人,这才是国家最希望做的,这样的人其实就是高尚的人。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通辽日报(2014-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