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郎才尽”的成语广为人知,说的是南朝才子江淹到了晚年才思衰退,以致写诗“不复成语”。但毋庸置疑的是,江淹的政治洞察力是极其敏锐的,且始终未曾钝化。这让他在废立频仍、动乱不已的年代屡屡全身远祸,得以善终。
他精准的预见性目光的最初体现是在建平王刘景素身上。当时的皇帝刘昱凶狂失德。景素是宋文帝刘义隆的孙子,生活俭素,喜好文学,礼贤下士,朝廷内外普遍以为应该由他来做皇帝,于是左右劝他兴兵举事,他自己也深有此意。唯独作为其幕僚的江淹,以周成王时造反的管叔蔡叔悲惨下场以及汉景帝时七国之乱的失败为例,极力劝阻。然而景素不听谏言,移镇京口(今镇江)后,与心腹日夜谋议起事。当时身为镇军参军事的江淹,感觉到祸机将发,向其赠诗15首加以讽劝。景素读了,满心不悦,于是借故将江淹贬为建安吴兴县令,让其远离自己。景素很快兵败被擒杀。而这期间,江淹却在闽浙交接处的碧水丹山间过得悠哉游哉。
江淹从建安回来后,见世道昏暗,一度决意闲居,不与权贵往来。但是,当在平乱中立下大功并掌控朝政大权的萧道成召唤他时,他却欣然应允,出任尚书驾部郎、骠骑参军事。不久荆州刺史沈攸之以萧道成逆弑专权为由起兵举事,萧道成率大军屯兵新亭备战。
萧道成问江淹对时局的看法,江淹回答:“当年项羽强大而刘邦弱势,袁绍军多而曹操兵少,项羽强大时可以号令诸侯,最后却受自刎之辱。袁绍曾兼有四州之地,最终却成为奔北之虏。成败在德,不在众寡。”
针对当下情势,江淹还进一步条分缕析,说得头头是道:“您雄健威武且有奇谋,这是第一胜筹;您宽宏大量,这是第二胜筹;贤德的人才愿意为你竭尽全力,这是第三胜筹;民心所向,这是第四胜筹;奉天子之命讨伐叛逆名正言顺,这是第五胜筹。而沈攸之愿望迫切,器量狭小,这是第一败因;只有威严没有恩德,这是第二败因;士卒人心离散,这是第三败因;官宦不支持,这是第四败因;孤军深入几千里而无同党支援,这是第五败因。所以他们即使是十万只豺狼,最终也会被我们活捉。”这番话充分展现出他不同寻常的分析能力。
萧道成听着,嘴上虽说“你所言有点过头了”,心里却很是受用。此后江淹又挥笔写下《从萧骠骑新亭垒》一诗,重申自己对战局的乐观态度,为萧道成鼓劲。果不其然,战事很快以沈攸之败北自杀、萧道成完胜结束。后来,萧道成建立齐朝,史称齐高帝。
齐末,齐朝将领、曾是萧道成亲信的崔慧景在广陵策动兵变,率领部队攻入建康,一度将台城都围了起来。此时,世族士绅们纷纷向崔军投递自己的名刺,表示支持欢迎。江淹却声称“有疾在身,不便前往”。结果,崔以为胜券在握,只围不攻,坐失良机,12天后被从采石矶渡江而来的豫州刺史萧懿击败。事件就此平息后,那些急于向叛军示好的人此时肠子都悔青了。
但同样是在东昏朝,面对萧衍兴兵造反,江淹的态度却迥然不同。大军刚抵达新林,他立马微服前去投奔,被萧衍委以高官。天监四年,62岁的江淹去世,已成为梁武帝的萧衍为他素服举哀,谥号宪伯。
《红楼梦》中有联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以此观论,江淹无疑堪称“大文豪”、“大学问家”,可获“终身成就奖”。作者:王聿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