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足在应天书院范文正公纪念堂,阅览着裱于墙上的《上执政书》,听着商丘市范仲淹研究会副会长孙纲的讲述,感慨万千。
孙纲说,说起范仲淹,大家都知道他有《岳阳楼记》,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有一篇《上执政书》,更能显示出他的政治远见。该万言奏章比“庆历新政”早16年,比《岳阳楼记》早20年。可以说,没有应天的寒窗苦读与执教南都,就不会有《上执政书》;没有《上执政书》,就不会有范仲淹的成功。
《上执政书》是范仲淹写于应天府的最早、最完整、最有代表性的“先忧后乐”的政治典范之作,不仅成为“庆历新政”《答手诏条陈十事》的张本,也启迪了王安石万言书的改革思路。
当时的宰相王曾读了这篇雄文,极为赞赏,遂提议晏殊举荐范仲淹应学士院试。公元1028年12月,守丧期满的范仲淹,被召为秘阁校理,跻身馆职清流,开始了他的立朝生涯。
年逾花甲的孙纲多年来对《上执政书》及范仲淹的研究可谓执着。这些年,他为此耗去了所有的节假日,花掉了他能够支配的所有的钱。1996年,他以《上执政书》为核心整理出了八九万的文字资料。
一谈起范仲淹的《上执政书》,孙纲老人就两眼放光,激动地说:“我研究这篇文章快一辈子了,每每读起这篇文章,都有不同的感受。这篇文章集中体现了范仲淹政治改革的远见卓识,也完整地概括了他先忧后乐的思想内涵。”
《上执政书》
可与《隆中对》媲美
范仲淹在应天为母守丧期间,一边服丧教书,一边思索着治国良策,写下可与诸葛亮的《隆中对》媲美的《上执政书》,纵论国事,倡言改革……
北宋时期,有两次大的变革: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庆历新政是由范仲淹主持的一次改革,当时是仁宗庆历三年(即公元1043年),主要内容是澄清吏治、富国强兵、厉行法治等。
而庆历新政又与商丘颇有关系。因为早在此前16年,范仲淹的改革思想已在他执教应天书院时写就的万言奏章《上执政书》中形成。
《宋史》评价《上执政书》可与诸葛亮的《隆中对》媲美:“仲淹初在制中,遗宰相书,极论天下事,他日为政,尽行其言。诸葛孔明草庐始见昭烈数语,生平事业备见于是。豪杰自知之审,类如是乎!”如果说《岳阳楼记》是范仲淹的文学代表作,那《上执政书》则是其政治家的代表之作。
范仲淹在应天为母守丧期间,虽然离开了政界,但并没有忘却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丁忧闲居,范仲淹有了比较充裕的时间整理自己的从政经验和政治变革思想。他一边服丧教书,一边思索着治国良策,写下著名的《上执政书》,纵论国家大事,并于公元1027年冒哀越礼,上书宰相,倡言改革。
范仲淹在《上执政书》中首先说:“盖闻忠孝者,天下之大本也。其孝不逮矣,忠可忘乎?此所以冒哀上书,言国家事,不以一心之戚,而忘天下之忧。”
范仲淹之所以之前没有上书,一是因为还没有考虑周全,“学陋之人,思虑未精”;二是那时老母尚在,如果因上书获罪失禄,则无法赡养亲慈。读之感人肺腑,真是“自顶至踵惟忠孝也”。范仲淹一边守丧,一边因材施教,冒哀上书,这正是一代圣贤独有的忠孝两全之举,感人至深。
《上执政书》是范仲淹之前所写《奏上时务书》的扩充和发展,它们最能体现“庆历新政”前范仲淹的政治变革思想演变过程。前次上书其政治变革思想更多地表现为笼统模糊,且不成体系,而《上执政书》阐述自己的变革思想时,重点突出,思路成熟,措施具体,层次分明,自成体系,庆历新政的大致构思在这里已完成。南宋潜说友称其“经济规模大抵略见”。
范仲淹上书之后,宰相王曾“见而伟之”,不久就通过晏殊,推荐范仲淹入京。林和靖《送范寺丞仲淹》诗云:“马卿才大能为赋,梅福官卑数上书。”把他与司马相如、梅福并论。苏轼则高度评价道:“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
通过《上执政书》,宋代士大夫勇于负责、敢于担当的精神在范仲淹身上首先表现出来。之后,广大士大夫接受这种精神并发扬光大。政治上他们不断掀起除旧革新的思潮,并付诸实践。学术上以此种精神为动力破旧立新,积极构建新的理论。
中国范仲淹研究会会长范国强先生说,《上执政书》是范仲淹忧患意识与担当意识的思想体现,弥足珍贵。忧患意识、担当精神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所坚守的精神品格,尤以范仲淹的“先忧后乐”思想为其代表。从《尚书》、《周易》到孟子、魏征,无不表达着浓重的忧患意识,这些是范仲淹忧患意识的思想来源。
主张民为邦本,开启新政先声
在《上执政书》中,范仲淹分析了赵宋建国以来的形势,提出了“固邦本、厚民力、重名器、备戎狄、杜奸雄、明国听”的改革主张,开启了庆历新政的前奏……
在《上执政书》中,范仲淹以《周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思想,分析了赵宋建国以来的形势,提出了“固邦本、厚民力、重名器、备戎狄、杜奸雄、明国听”的改革主张。
范仲淹把官僚队伍的变革放在首位讨论:“固邦本者,在乎举县令,择郡守,以救民之弊也。”核心问题得以明确,从而确立了他变革思想体系,庆历新政就是围绕“择良守”这一核心展开。朝廷的一切政策措施,都要通过地方州郡长官和县令们得以贯彻实施,选有德有才之士为官,方可以安天下生灵。范仲淹此前的任职都在地方基层,对地方中下层官员的现状比较了解。这一方面,《上执政书》的讨论非常详尽,应变措施也非常具体,范仲淹把整顿吏治作为实现仁政的一种手段。
《上执政书》提出的第二个重点问题是“厚民力”,也就是提升国家经济实力,改善百姓生存、生活水平问题,藏富于民。“厚民力者,在乎复游散,去冗僣,以阜时之财也”,这应该是体现中央或地方政府政绩最重要的一个方面。这个问题在两年前的《奏上时务书》中基本没有涉及。朝政变革,不涉及国计民生重大问题,表明范仲淹从政经验的缺乏和思考问题的不成熟。这一方面的缺陷,在这次上疏中得以纠正。“百姓穷困,则天下无恩”,“天下无恩,则邦本不固矣”。
第三点“重名器”和最后两点“杜奸雄”、“明国听”,依然涉及官吏队伍变革的核心问题。“重名器者,在乎慎选举,敦教育,使代不乏材也。”“杜奸雄者,在乎朝廷无过,生灵无怨,以绝乱之阶也;明国听者,在乎保直臣,斥佞人,以致君于有道也。”换言之,全文讨论六个方面的问题,有四个方面都是围绕官吏队伍建设问题展开。同时,范仲淹的政治思想中极难能可贵的是他把教育作为兴国的根本之一,以培养经世致用的文武全才为目标,这种认识高度充分体现了他的远见卓识。
北宋仁宗年间外患严重,北宋“积贫积弱”,无以应对。所以,范仲淹每次上疏倡言变革,都要涉及军队建设问题。两年前要求朝廷文武二道相经纬,这次具体化为“备戎狄”。庆历新政时推出“修武备”变革条文,在范仲淹的变革思想中是一以贯之的。“备戎狄者,在乎育将才,实边郡,使夷不乱华也。”范仲淹这时许多比较切实具体的变革措施,在后来他主持西北前线军政大局时得以贯彻落实。在抵御西夏入侵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西夏人有“范老夫子胸中自有百万甲兵”之称。
《上执政书》开启了庆历新政的先奏,而庆历新政又为王安石变法奠定基础并揭开序幕,范仲淹因此亦成为北宋政治改革的先驱。他的政治变法,是他一贯的“以天下为己任”思想的自觉体现。为民请命,政在顺民、养民、和民,为民造福,是其政治改革家的主要目的。
范仲淹之后,张载、陆游、于谦、顾炎武、郑板桥、左宗棠、林则徐、黄遵宪等后世士人继承了其忧患思想的道统,并成为知识分子担当天下的座右铭。正是这种忧患思想,让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承担起天下的兴旺责任和努力。(原标题:冒哀上书,启庆历新政先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