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应天情缘”系列之三
□记者 朱金中 通讯员 马学庆 文图
范仲淹的一生,与应天府有着密切关系。其在应天的人生轨迹,大致可分为读书应天、出仕为官、婚缘商丘、家计宁陵、永城置田、守丧应天、应天执教、升迁京都、后世留居等几个阶段,为后世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资源。
公元1023年,范仲淹婚缘应天府,娶太宗朝宰相李昌龄的侄女李氏为妻,并家计宁陵。俗谚人生有三喜:“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他乡遇故知。”此时的范仲淹可谓苦尽甘来,成家立业,与母亲、妻子、朱氏兄弟一家人在应天府、宁陵县共享天伦之乐。也是在这时,范仲淹才有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家”。
行走在商丘古城中,昔日李家大宅的建筑在多次黄河泛滥的摧毁下已经荡然无存,记者只能在清冽的空气与古籍中,去寻觅、发现与想象范仲淹这位“寒门学士”当年结婚时的情形。
范仲淹成年时已离朱家,他的结婚显然与父母之命无关,是被李家看中的结果。李家当时是豪门,为何能相中默默无闻的范仲淹呢?商丘市范仲淹研究会副会长孙纲说,这和李家的择婿标准有关。李昌龄家族选女婿的标准是有真才实学且家境贫寒,套用今天的话来说,什么“富二代”、“官二代”,那是不用考虑的,有志于逆袭的“屌丝”才能进入李家的法眼,枢密副使郑戬、御史中丞王陶、龙图阁学士滕甫等,都是在未发达之前成为李家女婿的。曾巩曾一语中的:李家“嫁女常择寒士,而至其后多为名臣”。
范仲淹的成长和脱颖而出,其生母谢氏、发妻李氏居功至伟。范仲淹在告诫诸子时说:“吾贫时与汝母养吾亲,汝母躬执炊,而吾亲甘旨未尝充也。”
应天府结婚成家
公元1023年,家境贫寒的范仲淹,凭着真才实学和坚毅正直的品格,被当时的应天望族李氏家族看中,与太子中舍李昌言的长女、太宗朝宰相李昌龄的侄女李氏结为夫妻,完成了人生又一大事……
公元1023年,34岁的范仲淹任兴化(今江苏省兴化市)县令。也就是在其后,范仲淹在母亲的催促下,完成了人生又一大事——婚姻,迎娶应天府楚丘人、太子中舍李昌言的长女、李纮的堂妹李氏为妻。
据《范氏家乘》载:“李氏,唐卫公靖之后。高祖唯,来州胶水县令,赠太子少傅。曾祖谭,磁州邯郸县令,赠太子太傅。祖运,太常少卿,赠工部尚书。父昌言,赠刑部尚书。景祐三年六月廿一日,先公十六年卒于鄱阳郡宇。皇祐四年十二月合葬。历封金华县君、追封卫国太夫人,又追封楚国太夫人。”
范仲淹与李氏感情颇深。公元1027年,范仲淹次子纯仁在应天宁陵出生。被贬睦州后,范仲淹携家小南迁。他在《出守桐庐道中十绝》诗中写道:“一意惧千古,敢怀妻子荣”、“妻子屡牵衣,出门投祸机”,无不透露出夫妻共甘苦同患难的深情。
公元1036年范仲淹47岁第三次被贬时,妻子李氏随夫至任饶州(今江西省鄱阳县),因经受颠沛流离之苦太甚,次年病逝于此。是年十二月,范仲淹知徙润州(今江苏镇江),灵柩随行,暂寄瓜州寺中。范仲淹在与朱氏兄弟的书信中说:“六婶神榇且安瓜州寺中,悲哉悲哉!”(范仲淹在朱家排行老六,富弼等尊称他“范六丈”即由此,朱家称李氏为六婶。)与李氏的夫妻情深亦可见一斑。范仲淹对这位患难与共的伉俪怀念很深,许多年后还关心其娘家之侄李通的恩荫和婚配,令娶郑戬侄女为妻。
李氏与范仲淹一起生活仅13年,为范仲淹育有五子两女。李氏一亡,范仲淹公务繁忙,无暇照料他们,只好将他们送回宁陵,由朱氏兄弟抚养。李氏庞大的世系和家族成员的贤达,也给予孤寒的范仲淹以温暖和力量。
李氏的堂兄李纮,亦是宋代名臣,公元1008年于应天书院进士及第,历监察御史而为殿中侍御史。《商丘县志》卷六“甲科进士”载:“李纮,真宗朝,昌龄从子,仕至龙图阁学士。”李纮和范仲淹一生结交甚厚,范仲淹能和李氏结婚,就是他从中介绍。范仲淹守丧应天时,曾有《送李纮殿院赴阙》诗:“寂寥门巷每相过,亲近贤人所得多。今日九重天上去,睢阳孤客奈愁何?”可见情谊甚笃。景祐三年(1036年),范仲淹因得罪吕夷简而落职贬知饶州,迫于宰相权势,仅李纮、王质饯送于郊。而王质与范仲淹为儿女亲家,其长女嫁范纯仁。范仲淹与这二位亲友,相知颇深。
范氏宗亲仍居商丘
在范仲淹的一生中,最有感情的地方当为应天。在这里,他不但学到了知识,感受了师友给与的温暖,而且从这里发迹进入仕途,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家。正因为如此,他的儿子及后人也曾经在这里做官、定居。如今,在商丘虞城县利民镇,还有“范仲淹祠堂”和明代从苏州返迁来的范氏宗亲……
范仲淹对应天感情之深,除了在此就读执教、娶妻生子之外,还表现在其职田、庄田位置的选择上。
宋代官吏三年一任,足迹遍及各地,很不稳定。因此,官吏的职田一般不封在任职所在地,而是以赐封在祖籍为多。范仲淹的职田,如分在老家江苏吴县很不现实,此时的他还没有恢复范姓;分在山东长山也不现实,因为范仲淹已经离家出走,立志“自立门户”,和朱姓似乎没什么关系。
此时的他,最有感情的地方当为应天府,几年寒窗苦读得到了老师和很多同窗好友的帮助,如戚寺丞(戚舜宾)、石延年(曼卿)、张方平、王洙、晏殊等,均与范仲淹有交往,不但学到了知识,得到了温暖,而且从这里发迹进入仕途。这时,他职田的地址首选当为应天府。
但是依照官职,应天府附近的田地当为朝中要员职田之所在,当时身为广德军司理参军的范仲淹只是个从九品掌管讼狱、审理案件的小官,其职田位置只能选在离应天府较远的辖县范围内。于是,范仲淹把自己的职田定在宁陵一带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范仲淹的后人亦对商丘情缘颇深:其次子范纯仁曾经在襄邑(今商丘市睢县)做官,范纯仁后人从苏州祖籍返归商丘虞城居古虞国之地定居……
据《宋史·范纯仁传》及清光绪十八年《睢州志》载,1062年,范纯仁被推荐为开封府襄邑县知县,这里有一片皇家卫戍部队御林军的牧场,那些御林军飞扬跋扈,牧马时经常践踏老百姓的庄稼。百姓告到县里,范纯仁二话不说,当即逮捕了一个侍卫,并当众处以鞭杖之刑。牧场的主管大怒,上报朝廷。宋仁宗立刻派出御史前往纠察,范纯仁理直气壮地说:“养兵的费用来自田税,若毁坏了百姓的田亩,还不能依法惩处肇事者,田税从哪里来?”还好,仁宗听说了他的话之后,下诏不再追究此事。因为在襄邑的突出表现,范纯仁没过两年就被提拔。刚即位的宋英宗亲自擢升他为御史台台谏。从此,范纯仁开始参与朝政,并成为一代名相。
如今,虞城县利民镇有“范仲淹祠堂”和明代从苏州返迁来的范氏宗亲。范氏族人后裔至今仍分布在黄河故道南北数十里,并且现在还珍藏有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增续的《虞城范氏族谱》。《族谱》载:“宋参知政事、资政殿大学士文正八世至士聪祖,率其次子文理祖迁居河南纶城,即吾迁虞始祖仲宣房,宋丞相纯仁祖之嫡脉也。”“士聪,苏州人,宋元之际,北迁虞,子孙因家焉。”明末,户部主事、山海监军兵备道范志完在虞城县利民镇中心建造“范文正公祠堂”,一直祭祀至新中国成立初期。至今《虞城范氏族谱》还存有当年祠堂的地图和祠堂的全部对联。
天下之忧忧在人前,天下之乐乐在人后。范仲淹噙着生活的苦难让泪水在心底滑落,却面对天下担当起家国责任和民生情怀。他从应天书院走出,融诸子圣贤的思想光辉于一身,成为一代大家;他从商丘大地走出,践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诠释人生。熔铸崇高,宠辱不惊,厚重商丘给予了范仲淹无尽的思想底蕴与精神力量;名人丰碑,文化名片,忧乐范仲淹也成为商丘永恒的符号与精神守望。(原标题:“范仲淹的应天情缘”系列之三 寒门学士婚缘应天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