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坠子文状元”张大贵,是张志坤的女儿。张大贵在演唱中,吸收了梨花大鼓、京韵大鼓的一些韵味及其他艺术的唱功特点,演唱细腻,缠绵抒情,催人泪下,观众说“南会到北会,要听还是张大贵”。张大贵被称为“坠子文状元”。1963年4月,在全国河南坠子艺术座谈会上,中国曲协主席陶钝曾称赞张大贵是河南坠子“豫东流派的代表人物”。
当时还有一位与张大贵齐名的坠子艺人,被称为“坠子武状元”,名字叫刘世红。因其长得白,还有“白妮”之称。刘世红善于钻研,对其他流派敢于吸收利用,她不仅引进民歌小调,还引进豫剧、越调、曲剧、柳琴等剧种的唱腔,有时候甚至运用黑头唱腔,声震曲棚,令人振奋,于是被送绰号“坠子武状元”。刘世红还有另一个绰号,叫“绿钢皮”,这是因为她演出时常穿一身绿旗袍,演唱火暴,口快如刀,似一个绿色的火车厢,故送此绰号。也有一句话形容当时人们对刘世红的喜爱程度,叫“东集到西集,谁不知道绿钢皮”。
当时,还有“四大名旦”、“四大家族”的叫法,是“文状元”张大贵、“武状元”刘世红,再加上唱得好、长得俏的王玉兰、王玉凤姐妹。同时,商丘县还有“四大名将”,分别是李凤鸣、范治堂、艾永贵、艾宝连。同一时期,虞城县有胡明善、胡二妮、邢湘云,夏邑县有彭晓山、张汝汉,永城县(现永城市)有邵元振、乔德侠,民权县有李明贵、王世显,柘城县有王孝忠、赵连科、马忠臣,宁陵县有李永、王志家,睢县有徐振东、马至川、陈富贵等。这些艺人,都是名振一方的曲艺名宿,在周边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威望,非常受欢迎。
河南坠子在我市这么多名家不断学习与钻研中,迅速和我市的口音方言、风土人情、民曲小调相结合,形成具有独特风格和韵味的坠子品种,被称为东路坠子。东路坠子独成一派后,迅速向周边扩散,曾影响到皖北、苏北、鲁西南等地。
特点鲜明,自成一派
东路坠子,后又叫下路坠子。与其他河南坠子相比,有其鲜明的特点,就是以柔美、缠绵、细腻、善于抒情为艺术特色。唱腔大多在“眼”上,落于板后,拖的小腔变儿,优美动听。曲调多为下行式,唱腔和唱词道白富有豫东的乡土气息。
在演唱时,唱者手持简板,作为击节;伴奏者拉坠胡。平时的演出形式基本上是一拉一唱,也有二人对唱的,称“对口坠子”。坠子的音乐曲调属于板腔体。
短篇曲目以唱为主,夹少许道白,一般有固定的唱词,称为“死口书”;中长篇的书目有说有唱,大多根据情节的需要,临场发挥,一般无固定的唱词和说白,称为“活口书”。
东路坠子的长篇大书最有特色,素有“东路书西路段”之称。有的大书一唱就是几十天,紧紧扣住听众的心弦,让人预罢不能。
新中国成立后的上世纪50年代,由于党和政府对曲艺艺术的高度重视,东路坠子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演出活动有组织有计划地展开,整理、改编和创作的新曲目不断涌现,演唱新秀如雨后春笋。上世纪50年代的新秀中,颇有成就的有“唱得好、长得俏”的邢玉霞,曾获全省会演优秀奖的尤桂琴,赴朝鲜慰问志愿军将士的吕明琴、戚桂芝和弦手段养明,“身段美、唱得甜”的宋爱华,还有全国驰名的徐玉兰等。这些人继承和发扬了东路坠子的艺术风格,使这一流派声名远播,广为流传,呈现出一派蒸蒸日上、欣欣向荣景象。
文化大革命中间,坠子艺术和其他艺术一样遭到了被摧残的命运,艺人的演出活动被禁止,不少老艺人被戴上“曲霸”的帽子受到批斗下放,甚至失去了生活的自由。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坠子艺术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曾在上世纪80年代再次铸造辉煌。
现在,曾经创造辉煌的东路坠子,也面临传承的难题。商丘师范学院的专家学者曾专门就东路坠子当下的情况进行调研,认为:“在当今信息时代社会背景下,这一曲艺艺术的生存已经处于令人堪忧的境地。东路坠子的保护与传承需要政府、艺人、社会等多方面共同努力。”晚报首席记者 蒋友胜【原标题:商丘曲艺的贡献——东路坠子】
已有 0 条跟帖 |
用户名: 注册 字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