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去端午节与家人的团聚,带上装备踏上南去的列车,攀登河南最高峰--老鸦岔脑,险上亚武山。
5月27日18时48分,行之户外一行九人,行云 森林木 童心 农夫 天山奇侠 无言 静水蔚蓝 涉驼茜 在驴友们相送的祝愿中,踏上了通往灵宝的列车。
农夫山前行云飞,
万起同游天山侠。
边走边看涉驼茜,
静水童心六木佳。
28日零时3点到达灵宝车站,背上20公斤的行囊,借着昏黄的灯光走出站台。只听身后“噗通”一声,扭身观看,一驴被站前护栏铁链拌翻,两脚勾在锁链上,背包重重的倾在颈椎上,额头与生硬的水泥地亲密接触,遮阳帽将头扣得严严实实,“是谁!是谁!”,何其驴怎么不看路抬蹄呢?众驴赶忙上前搀扶,原是召集人行云,出行不利“驴”失后踢。大家忍俊不禁,行云也觉无意,冒出一句经典:灵宝,真灵啊!成为此次出行的第一趣事,有天上奇侠的小诗为证。
头儿行云将车下,
噗的一声不见啦。
灵宝真灵循声看,
额头鼓起紫疙瘩。
走出灵宝车站,天色暗淡,毛毛细雨已沾湿地面,众驴向西徒步二十分钟到达汽车站,经打听开往故县镇5点半发车。于是,就一房檐下席地而坐,一会儿,迷糊中踏上了开往故县镇的汽车。在故县镇早餐一顿,花去我们30元的银两,一小碟咸菜一元钱(早餐应免费送咸菜),令本出行临时会计的我心疼不已,老传统打包备用。雨渐渐的下大,打探道路的森林木和行云还没有回来。放下行囊从中拿出雨衣,一不小心将鸡蛋盒带出,“啪嚓!”四个鸡蛋已被土地爷吃掉,没有了俺粮草中的精华。
来至故县镇老乡说雨已经下了三天了,上山的路已经被冲断,越野车也只能把我们送到保护区口,无奈只有前进,每人10元车费,三十分钟后两车先后到达保护区。果然道路被阻断,大水洗涮着山石顺着山体“哗哗”的奔腾,大树露出洁净的根横栏在地面上。保护区工作人员热情讲述另一条路上山的情况,但还是建议我们放弃这次登山,说是下雨路滑,登上更是危险。既来之则安之,没有退路,大家意见统一勇往直前。此时的时间是28日8点,所在高度从海拔600米升至1350米,雨夹杂着风越下越大,由于是矿区,道路比较硬,雨水顺着路坡向下流淌,没有踏脚的地方,鞋子和膝盖向下的裤脚早已湿透了。
传统端午三天假,
天公做美把雨下。
山洪滑坡挡不住,
九驴勇攀老鸦岔。
冒雨前行。大家的开心果小毛驴(太行),此时可就打蔫了,火车上不听姐姐的话,喝了七两牛栏山二锅头,开始发挥作用了。只见,头向下耷拉着,两眼无光,脸色苍白,步履蹒跚,硕大的背包压得直不起腰来。众驴匆匆的步伐把他落下,姐姐此时也不爽,想想每次出行小毛驴的相助,感激之情此刻相还。慢慢的陪伴着,谈谈生活,聊聊人生,前驴等时唤,下午一点左右路径一矿区工棚,民工们热情相让,进入棚内避避雨。并且给我们做了玉米碴子粥,喝着香喷喷饭,就着那打包来的咸菜,站在燃着柴火的锅台儿边,饥寒交迫的九驴顿时温暖了许多。一碗粥下肚,相互打量着:农夫穿着短袖T恤,双手抱着烟囱;行云两脚踩着燃着的木柴,烤着手套,无言一手举着馒头,一手拿着湿透的袜子,嘴里还不断的说:“烧死了~~烧死了!”原来是火太近,烧到了脚。静水更是残像啊!冰凉的双脚恨不得一下子伸进炉膛,大声吆喝着:疼~~~!疼~~~!“额”也脚不离火,眼不离锅,连蒸汽也不放过,熏熏脸儿暖和暖和。呵呵呵......难忘的一幕!
喝过糊糊,按规矩给了民工10元饭钱(民工不要的),大家整装上路。这时小毛驴吃饱了精神了许多,脸色也变得红润起来,眼神有了光泽,脚步开始稳健,还有十五公里到达老鸦岔山底。有了抵御寒冷和饥饿的底润,山路上有回响着爽朗的吆喝声,“得得得!噢~~~~”。呵呵呵......一切还是那么的和自然相融!
雨渐渐的小了些,这时的我开始注视这山里的植被,远望郁郁葱葱,枝叶茂密的林子很难看到山体和空间,久违的雨水把枝叶洗刷的干干净净,更显得苍穹翠绿。很多是没有见过的阔叶植物,色彩也显得稀奇,野生紫丁香在雨中令人生怜,绽放的小花有点儿打蔫,但还透着诱人的香气,使你禁不住的上前闻一下沁人心脾。由于丰厚的植被,荫湿的的气候,蕨类植物生长旺盛,纤细的茎支撑着狗牙儿般的枝叶,显得那么秀美。山体蕴藏着丰富的水源,顺着石壁的狭缝沁出,畅畅悠悠汇入溪流。远处时时的传出清脆的鸟鸣。这时我们不觉中已走到了垭口,感觉身上闷闷的。哦!雨已经停下了。
此时4:30分左右,离老鸦岔阶梯嗨有两公里,不敢停留继续前往。路径一水帘洞,滴滴答答的水帘垂帘洞口,称其的是洞口下的冰冰背竟有一尺多厚,站在那里寒气逼人。
5:20分左右,终于踏上了登上老鸦岔的阶梯。深林中稀稀疏疏的光线显得那么暗淡,但大家还是兴奋不已,风雨中看到了登顶的希望。
秦岭----真不愧为是南北气候的分水岭,与太行的气候植被 有着天壤的差别,高大的阔叶林树木随处可见,老化的表层裹着 新皮,沉稳而茂盛。地表厚重的树叶 一尺多深,向下挖去露出黑黑的有机质。 在这里看到了橘黄色的桦树,树皮鲜艳细腻光亮,树干高大挺拔,在绿色的林中特别眨眼。再向上爬,一片类似家族树木,不同树种三三俩俩连在一起,大家戏称“夫妻树”,还有“三口之家”,但最不能理解的是大多以白玉兰树棵为主。呵呵呵......不是植物学家,不懂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总之,非常 奇特是个谜。
6点40分左右,阴天的光线透过枝叶的间隙折射的有点无力,深林里显得很黯淡了,我们也走到了阶梯的尽头。所在的高度海拔2200米。景区在开发之中,阶梯铺设的很艰难,由于连天的下雨而停工,施工的工具懒散的躺在山坡上。驴们开始爬向泥泞的攀山路上。快到山的顶端山势很陡,脚上的泥厚厚的,别说是登山,就是走路都滑。还好,没有一个人吭声,都憋着劲儿手脚并用的攀爬着,利用一切能够牵制的辅助物。这时老万一直冲在前面给大家寻找好走的地方(已经不是路,但能向上爬的落脚),行云开始拿出备用的50米绳子盘绕在树上,让大家拽着以防滑倒,静水利用民工的掘头挖坑上步,就这样一步一步的攀爬着,天渐渐黑暗下来;尽管非常的艰难;尽管不知道前方的路是什么;尽管饥饿侵蚀着机体。但大家心中一直装一个信念,不放弃一定登顶看个究竟。还差200米上,还差一百米。农夫的测量仪一直不断的攀升,也不住的向大家汇报着上升的高度,时刻给着希望。从来都坚信的我这段爬行却有了退去的念头,身体的不适,一天的雨中劳累,疲惫的双脚像是灌铅,手心脚心开始发热,额头沉沉的,眼睛涩涩的,心中很想很想停下来。妄想着头儿说一句:今天的行程到此就地扎营。可看看头和领队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样子,我也是痴心妄想了。
海拔50米!前面又传来了农夫的吼声。无限风光在险峰!大家勇猛的势气又一次的高涨,老万已经登顶了,高声的欢呼着:这边风景更好!终于我们看到了湛蓝的天空。
登顶的刹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几颗冷杉树,只在电视里看的冷杉,这次看到了实物。
有资料:
冷杉属松科 冷杉属。树高可40米,小枝淡褐色至灰黄色,沟槽内梳生短毛或无毛,叶端微凹或钝,长1.5-3CM,边缘略翻卷,叶内树脂道边生,球果孢鳞微露出,尖头通常向外反曲。
松科冷杉属树种。常绿乔木。其树干端直,枝叶茂密,可做园林树种。中国是冷杉属植物最多的国家,约22种3变种,分布于兴安岭、长白山、燕山、五台山、秦岭、大巴山、横断山、喜马拉雅山、阿尔泰山、台湾中部山地、浙江南部的百山祖、湘桂交界的越城岭、湘赣交接的万泽山及贵州东北部的梵净山;垂直分布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升高,绝大多数冷杉较松科其他属植物分布为高。冷杉发生于晚白垩世,至第三纪中新世及第四纪种类增多,分布区扩大,经冰期与间冰期保留下来,繁衍至今。在秦岭以南及东南的平原和西南低山冷杉地区的晚更新世沉积物中发现了冷杉花粉。冷杉具有较强的耐阴性,适应温凉和寒冷的气候,土壤以山地棕壤、暗棕壤为主。
还有即将败落的紫杜鹃,清净高雅的白玉兰,一颗带有风韵的与云松。此时,老天爷非常厚爱我们,已是暮色但晴空万里,白云蓝天,不失时机大家纷纷的拿出相机,瞬间留下与自然相伴的靓影。作者:涉驼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