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险阻与壮美,黄河三峡绝不逊色于长江三峡,只是短了些,没有起承转合、高低潮过渡,似船夫的号子,吼一嗓子就震动山河。
中国古代河洛地区的陆路因秦岭阻隔,车马不便,黄河漕运就成了东部、中原富饶物资维系西京长安繁荣与西疆战事胜负的供给线。据《史记》记载,西汉时江淮一带的漕粮就是通过黄河这条黄金水道西运长安。八里胡同为黄河漕运必经险道。小浪底水库截流前夕,文物部门曾组织人力对八里胡同一带进行了普查,发现两岸保留有多处古栈道,其中一段石壁上刻有三国时代题记:“正始贺晃领帅五千人修治此道。天大雨。正始九年正月造。”看来,曹魏时就投入过大量人力修凿八里胡同栈道,供纤夫行走,以保证这里水运畅通。
1996年,我曾乘木舟闯过八里胡同。一进西入口,船便顺急流撞向伸入河道的一排危岩,只见船老大长篙一点,船擦石而过,冲入谷中。谷中两岸岩壁随山势凹进凸出,造成河道弯弯曲曲,狂流左冲右突,硬石窝、盘马碛、搅旋缸、乱水滩等险段相连。当地歌谣描绘:“上酥石,下盘马,过了滚锅,乱弹花。”那湍流急处果然状如水沸,黄泥浊浪不往前涌,只往上翻,抛得木舟上蹿下跳,几要散架。人颠上跌下,如簸谷扬麦。船夫发力齐吼,舍命划桨,船才挣扎出夺魂处。一年后,下游的小浪底水库大坝成功截流。眼前的八里胡同自然浪息流静,天险不再。
这次,我想走旱路品味八里胡同。车轮飞过云顶山、凤凰山、青石圪塔、青要山,里程表跳至80公里时,来到新安县石井乡荆紫山东峰莲花寨下。路往上行,高入云天。待路尽时,弃车从莲花寨村旁徒步登山。斜坡曲径,并不费力,眨眼已至山巅。拨开荆棵往前探视,先惊出一身冷汗:脚尖前就是万丈峡谷,壁陡如削,云在脚下飘绕,鹰在身边旋翔,莽莽大河横陈谷底,河中船如鞋大,岸旁人同蚁小。人不胆怯才出鬼哩!
退后一步细看,这里真是个绝妙的观景台:黄帝山、歪头山、天坛山、窨头山、莲花寨等荆紫12峰比肩牵手,挡在黄河南岸,东西连绵,伸向天际;对岸画屏样展开的王屋山、青龙饮水样蜿蜒伸入大峡谷的逢石河。王屋山因愚公移山名传千古。脚下的荆紫山也是大有来头。《史记·封禅书》言:“黄帝采首山之铜,铸鼎于荆山下。”这荆山就是荆紫山的别称,均因“山多荆树、紫花漫山得名”。现在,山上仍有铸鼎原、黄帝庙等遗迹。这里还盛传大禹治水时借助神力开凿八里胡同的故事,有地名禹王岭、大禹沟等,胜迹星罗棋布。
十余年来,我四次探访八里胡同。前三次先识栈道之艰,又感行舟之险,再知小浪底水库建成之利。眼下,驻足莲花寨顶,回望起伏群山,浮想华夏几千年历史,我顿悟那重峦叠嶂的一排排山脉,不是翻涌的波涛,不是云游的巨龙,而是挽着臂膀昂首挺进的一代代炎黄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