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崇担任宰相之后,兼任夏官(兵部)尚书,辅佐武则天,以天下为己任,巡视边疆,整顿边防,加强战备;巡查蒲州,整修盐池,恢复食盐生产,满足国计民生。此外,他还经常和武则天赋诗唱和,探讨诗作文化,成为武周朝后期政坛上一位不可或缺的重臣。
公元704年6月,正当姚崇忠心耿耿、兢兢业业辅佐朝政时,他母亲刘氏却卧病在床。姚崇为了照顾母亲,就上书朝廷,请求辞职回家侍奉母亲。
姚崇的母亲刘氏一生历尽艰辛,就在儿子姚崇12岁那年,丈夫姚懿殉职于西南边疆嶲州都督府,抚育儿女长大成人和维持一家人生活的重担就落在了她的肩上。她含辛茹苦、苦苦支撑,把希望寄托在两个儿子身上。她的苦心没有白费,长子姚崇官居宰相,次子姚元景历官司农丞、宗正少卿,都很有出息。后来姚家定居于洛阳慈惠坊,西南临近闹市,北临洛水,东依运渠,风光格外秀丽。姚崇政事完毕,晨昏问安,母亲也算是苦尽甘来,心中十分满意。
从公元701年至公元703年两年期间,姚崇一直忙于政务,年迈的母亲在洛阳一直难得见儿子一面,心中十分期盼。后来姚崇又多次随军北征,讨伐突厥,老人家更是提心吊胆、心神不宁,唯恐儿子出事。于是她早晚倚门盼儿归来,日渐消瘦,终于卧病在床。
公元703年,武则天带领文武百官回到洛阳,姚崇这才回到家中看望母亲。当他看到风烛残年、白发苍苍的母亲时,心里十分愧疚,多次向武则天当面陈述,并上书朝廷恳求辞去宰相之职,回家侍奉母亲。
姚崇上书道:“臣受陛下厚恩,位至辅臣,即使粉身碎骨,也报答不了皇帝的知遇之恩。然而臣之老母今年已八十有一,日常起居渐失常规,牙齿头发日益减少。早晚用餐,臣不在不食;起居侍候,臣不在不喜。臣想努力报效朝廷,则老母养育之恩无以报答;臣想回家侍奉老母,则皇上的恩泽无以回报。为此,臣扣心泣血,处于两难之中,日夜感到不安。陛下皇恩远播,贤臣满朝,中外太平,海内升平。恳求圣上怜悯微臣,准许辞去宰相职务,以满足臣尽孝道的私心,实现早晚侍养老母的愿望。来日方长,如有用臣之时,当肝脑涂地,报答朝廷……”
文武百官对姚崇辞相当然不理解了,因为他们好多人还嫌自己的官小呢!但武则天和姚母同是高龄之人,她看了姚崇的上书后,很同情姚母的处境,也非常理解姚崇。既然朝廷一贯提倡以孝道治天下,那就满足一个孝子的心愿吧!
公元704年6月7日,女皇下诏同意姚崇辞职回家侍奉老母,但继续留任相王府长府长史一职,并保留三品待遇。
姚崇谢恩辞朝回到家中,天天侍奉母亲,晨昏问礼,饮食朝哺,侍汤奉药,力尽一个孝子的义务。姚母终于绽开了笑颜,吃得香、睡得着,病情大为减轻,尽享天伦之乐。
然而仅仅过了20天,朝廷却又征召姚崇入朝。姚崇见到武则天后,再三哭诉,请求继续留在家中侍奉老母。武则天说:“姚爱卿,朝廷的军国大事离不开你这个栋梁之臣啊!再说了,你家中不是还有个弟弟嘛,让他好好侍奉老人家,替你多尽一份孝道吧!希望你以国事为重,上朝理事吧!”
6月28日,武则天重新恢复了他的宰相职位。姚崇只得嘱咐弟弟姚元景,好生伺候母亲,于是辞别老母又入朝伴君。
姚崇不但是个孝顺的儿子,在后辈的眼里,他还是个慈祥的父辈。姚崇的两个外甥很早就失去父母,成了孤儿,姚崇就把他们接到自己家中,供养他们读书,并给他们起名任异、任奕,以此表示对待他们像对待自己的孩子姚异、姚奕一样,只是姓氏不一样。以后,任异、任奕也都成了国家有用之才。作者:姚学谋【原标题:姚崇辞相侍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