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跟长辈学剪纸,她成为当地的一位“巧巧”。把丰富的现实生活融入传统技法,使她的艺术和作品脱颖而出——
5月5日,我们来到西崖村,去拜访灵宝剪纸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王朋草。
74岁的王朋草说话略带喘息:“得了肺心病,4月29号刚刚出院。”在农家小院的屋檐下,她把自己的作品摊到地上给我们看:由老寿星和福娃组成的《迎福纳祥》等,朴茂的构图寓含着美好的主题,如此精妙的剪纸竟出自这样一位老人之手,着实令人赞叹!
看似轻松的剪纸背后,隐藏着一位成功者的辛酸。当地人把剪纸巧手称为“巧巧”,从7岁开始,王朋草就跟着外婆和母亲学剪纸、刺绣、掐面花,随着年龄的增长又多方求教,掌握了单剪、叠剪、阴剪、阳剪等传统手法和云纹、月牙纹、水浪纹、锯齿纹等多种剪纸纹样,成为村里“巧巧”中的一员。与别人不同的是,王朋草的精巧是被“逼”出来的:一段时间内,作为6个孩子的母亲,她得沿街剪纸卖花养活有病的丈夫!艰辛成就了她超出常人的绝技。
和很多民间艺人不同的是,王朋草上过女子小学。她曾经向城里专业的美术老师求教过,经过点拨,现代美术和现实意识开始融入她的传统技法。在王朋草家,我们看到了十几年来她用隽秀的笔迹书写的七八篇剪纸论文。
“剪纸必须和现实结合起来,要勇于创新!”王朋草拿出自写的文章《剪纸与现代生活》,并结合作品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旧时,剪纸是农家妇女解愁烦、寄哀思、抒情立愿的工具,而今,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有丰富的素材,所以不能踏着别人的脚窝子走,《打麦场》、《机播》等就是这样自行创作的;其次,剪纸构图应繁而不乱、主题明确,例如《万众一心,抗击非典》就是这样的;第三,剪纸艺人要有想象力,作品要敢于夸张的表现;第四,要恰当处理线条,合理运用纹样。她自己常用的纹样就有60多种,应付裕如。
传统文化元素在王朋草的手里得以进一步利用与发挥。她说,龙分三种,有“火龙”、“水龙”和“土龙”,三种龙应团结协作,给人们造福。于是,她创作出了《顶棚花子》、《二龙戏珠》、《龙凤呈祥》、《土龙传人》等与龙有关、异彩纷呈的作品。在题材构思上,她把民风民俗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作品深受人们喜爱。1995年,她为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创作了直径约5米的巨幅剪纸《蟠桃盛会聚中华》;1997年,她为迎接香港回归创作了巨幅剪纸《万龙欢腾》。灵宝市剪纸研究专家张叔宝评价说,王朋草从民间剪纸的直观单调和题材雷同的窠臼中脱颖而出,形成了密致而富有冲击力的自我风格,难能可贵。
乡亲们说,王朋草是个热心人,村里谁家娶媳妇嫁闺女,都少不了请她剪喜字、掐面花,她从不推辞,总是精心剪好,亲自给人家送过去。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后,她更想把自己的技法与心得传授给下一代。去年的文化遗产纪念日,她到三门峡市第三实验小学给孩子们讲剪纸的入门知识,手把手地教基本技法。她还是当地一所聋哑学校的艺术顾问,先后给500多个学生授过课,并于2009年被聘为河南大学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