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三门峡 >> 新闻资讯 >> 浏览三门峡

“非遗”精品荟萃 三门峡市民大开眼界

2013/11/13 10:33:10 点击数: 【字体:

“非遗”精品荟萃 三门峡市民大开眼界

洛阳唐三彩

  如果要评选本届特博会最引人注目的展品,首次登陆特博会大舞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当之无愧。民间艺人的现场制作、特色鲜明的地域风情、热情似火的观展人潮……“非遗”为特博会凝聚了人气,增添了看点,也在每一位观展者心中留下美好而难忘的印象。

  精品荟萃市民大开眼界

  “这泥塑小老虎真可爱啊!”在淮阳泥泥狗展位前,不少市民都被展台上一个个憨态可掬、活灵活现的泥塑造型所吸引,发出阵阵感叹。“别看这泥塑小,可有几千年的历史了。”眼瞅着自家宝贝如此受欢迎,来自周口淮阳的泥泥狗工艺传承人许述章自豪地说。淮阳泥泥狗是河南省淮阳县的特产,由手工捏制,黑底彩绘,是豫东一带妇孺皆知的泥塑艺术品,它由原始图腾文化发展而来,塑造的题材种类十分丰富。

  “这有兔子、鸳鸯、老虎等造型,为啥叫‘泥泥狗’啊?”有市民好奇问道。许述章解释,“泥泥狗”只是一个统称,狗是人类忠诚友好的伙伴,“泥泥狗”最早塑造的是狗,因此祖先就取了这个名字,一代代传到今天。

  清脆水灵的白菜上爬着一只斗志昂扬的蝈蝈,让人很想把它捉住,但这都不是真的。在河南滑县秦氏绢艺展位前,一件以假乱真的“蝈蝈白菜”娟艺工艺品引来大批市民围观。“太像了!”不少市民赞叹道。

  当然,这颗白菜可没那么容易“收获”,一共要经过49道工序;这只“蝈蝈”也很珍贵,需要118道工序、历时20天才能完成。今年93岁的秦氏绢艺第十一代传承人秦三杰最为得意与自豪的就是这件作品。据悉,“蝈蝈白菜”已经被国家博物馆以国宝之名收藏,这次它亮相三门峡,让市民们大开眼界,啧啧称奇。

  安徽绩溪的徽墨、河南濮阳的麦秆画、福建厦门的漆线雕技艺……这些地方特色鲜明的民俗精品首次登陆三门峡,也是首次参加特博会,可谓赚足人气。

  现场展演演绎鲜活历史

  本届特博会上,不少“非遗”参展商的现场展演,让市民了解到这些民族瑰宝的制作过程,从中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多彩魅力。

  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阳方城石猴展位前,雕刻艺人王国庆正在拿着刻刀对一块矿石进行加工,坚硬的石头在他娴熟的手法下不一会儿就被刻得棱角分明。他身旁的桌子上放着已经雕好还没有抛光的半成品,一只顽皮的“小猴”仿佛要从石中跃出。王国庆说,这些雕刻工具都是自己研发的,只有用它们才能把石头雕刻完好。王国庆说石猴是一种吉祥物:“石猴寓意着‘好时候’。”这项石雕工艺从宋代流传至今,让人深深感受到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辉煌。

  在其他展位,手工艺人们的现场表演也似一部部生动的文化纪录片。在郑州传统香包展位,一位头发花白的手工艺人正在熟练地穿针引线,顷刻,一个艳丽精致的香包随之而出。佩戴香包、赠人香囊是流传至今的民族传统,香包虽小,但同样能折射出中华文化的深厚内涵。在许昌市禹州钧瓷烧制技艺展位前,手工艺人正在为大家演绎钧瓷的制作;在开封汴秀展位前,绣技能人一针一线“秀”出了古都汴京的繁华荣盛……

  借助展会传承“非遗”文化

  “非遗”作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不少技艺存在着无人继承、濒临消亡的局面。本次特博会邀请众多“非遗”展商前来助兴,其深远意义还是希望唤起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关注。

  “泥泥狗”传承人许述章说,虽然这门工艺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可在当地对它感兴趣的人已经很少了。“做这个不挣钱,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许述章有些无奈地说。不过谈起本届特博会,他还是很高兴:“看到这里的人们这么喜欢‘泥泥狗’,特别开心。通过这个平台,也希望能把这项技艺推广得更远。”

  王国庆也有同样的感受。他说在当地也只有个别人还在做石猴,大多数人都选择更为挣钱的工作。“不过现在国家对‘非遗’越来越重视了,每年都会给我们一些补助。”王国庆告诉记者,“本届特博会,不少人来到我的展位前都说以前没听说过石猴,更没看过,但是大家都很感兴趣,这算是最大的收获吧。”在他看来,“非遗”只有引起人们的关注,让更多的人熟知、喜欢,才不会被冷落、遗忘。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无形财富,对于拥有几千年灿烂文明的中国更是如此。本届特博会是众多“非遗”项目的一次华丽绽放,对于它的未来,还需要人们给予长久关注。(原标题:“非遗”精品荟萃 三门峡市民大开眼界)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西部晨风(2013-11-12)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