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底沟遗址位于河南省陕县老城南关东南的青龙涧南岸,面积24万平方米,是一处仰韶文化和早期龙山文化遗址,另有少量东周文化遗存。1956年9月至1957年3月,国家文化部和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先后对遗址进行两次发掘,发掘面积4480平方米。发掘出仰韶文化房基2座,窖穴169个,残墓1座。发掘出的窖穴可分为圆形和椭圆形两种。口径一般在2至3米之间,亦有稍大或稍小者,深度一般在1至2.5米左右,亦有稍深或稍浅者。绝大多数为贮物之用,但在一些窖穴发现有人和猪、狗的骨架。
遗址出土的仰韶文化陶器有690多件,器形有杯、盘、碗、盆、罐、盂、尖底瓶、甑、鼎、釜、灶等,另有陶制的刀、锛、锉、纺轮和弹丸。绝大多数为红陶,除素面和磨光外,施彩绘、线纹、篮纹、划纹、弦纹、麻布纹、席纹、附加堆纹和镂孔。彩绘主要用红底黑彩,兼用黑红两种颜色的很少。彩绘纹饰有条纹、涡纹、三角涡纹、圆点纹、方格纹等。出土的石器采用打制和磨制的方法制成,有刀、斧、锛、镰、磨盘、磨棒、凿、铲、纺轮、球等;还有骨针、骨锥、骨凿、骨簪、骨镞、角锥、角凿、蚌坠、穿孔蚌壳等。
庙底沟遗址的仰韶文化层上面堆积着早期龙山文化层,它是承袭仰韶文化发展起来的,也是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期的证据。这一发现解决了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的相互发展关系,在考古学上具有重要价值。1963年6月河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庙底沟遗址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