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公好龙”的典故流传甚广,虽然只是一个杜撰出来的故事,但叶公确有其人。据《辞海》记载,叶公原为沈氏,名诸梁,字子高,楚国贵族。《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记载,春秋时期,楚庄王曾孙名戌,在楚平王时封沈县(今安徽省临泉县)县尹,称沈尹戌,官至左司马。左司马在与吴军作战时身亡,楚昭王为表其功封时年24岁的沈尹戌子沈诸梁于叶邑(今叶县叶邑镇),史称叶公。叶邑镇人文历史景观丰富,观赏叶公陵园、问政处、玩龙仙台、叶邑关、楚长城等一批与叶公相关的古迹遗址,所到之处都能感受到叶公故里浓厚的文化底蕴。
叶公是叶邑第一任行政长官。叶公主叶期间,励精图治,兴水利,劝农桑,率民众修筑的东、西二陂,可灌溉农田数十万亩,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农田灌溉水利工程之一,对叶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据专家考证,叶公所好之“龙”与中华民族崇尚“龙”文化有关。叶公涂刻在器物上的图案,是水利灌溉之龙——引水工程。《叶县志》记载,叶公主持叶政49年,大兴富国强兵之策,发动民众开挖东、西二陂,蓄方城山之水,灌溉农田。为了开发东、西二陂,叶公曾在墙壁上画了一幅施工水系图。一天,一位来访客人把壁上的水系图当成了群龙起舞图,就毫不隐讳地说:“人言叶公好龙,我看叶公并非真的好龙。”叶公问:“此话怎讲?”客人回答说:“风从虎,云从龙,图中之龙不画云,故从得知。”叶公笑曰:“我只想引龙出水,不求腾云驾雾。”客问:“何谓引龙出水?”叶公说:“凿渠引龙,龙就出水了。”客又问:“群龙真可以引出水吗?”叶公说:“少引则宜,多引则惧。”客又问其中原委,叶公说:“引一龙需工千额,需粮万斛,所以不可不慎重。”可见叶公所好之“龙”,是水利之龙,所惧之“龙”是怕引水工程过分加重老百姓的负担。叶邑人民因深受其利,世代感恩戴德,将其载入史册。叶公临终时留下遗言:“勿以小谋败大作,勿以嬖御人疾庄后,勿以嬖御士疾庄士、大夫、卿士。”这些话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周礼》规制,叶公去世后,即被立祠享祭。
公元前489年,孔子率众弟子周游列国,曾专程到叶地拜访叶公,希望能得到重用。孔子在叶期间,多次和叶公谈论为政之道,并称赞叶公治叶经验为“近者悦,远者来”。叶公和孔子就何谓忠诚的为人标准进行了讨论。叶公说:“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却不以为然地说:“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由此叶公对孔子的学说产生了怀疑,一天,他向孔子的弟子子路询问孔子的为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的叶邑之行并未得到所期望的结果,于是他很快离叶北返。孔子的门人对叶公大为不满,一些儒士借用叶公喜欢画龙的故事杜撰了《叶公好龙》的寓言,把叶公喻为伪君子。公元前479年,叶公已近耄耋之年。当时,楚国重臣白公胜在楚国都城发动叛乱,杀死了令尹子西、司马子期,并劫持惠王欲自立。叶公闻讯后,不顾年迈,毅然出兵平叛,立下定国之功。叶公因平定白公胜之乱迎惠王复位,官至令尹、司马,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但他却在平定边夷,整肃朝政后,让位于他人,自己归叶邑,身老于叶。
据《叶县志》记载,叶县古墓葬众多,以叶邑镇澧河两岸的古冢群为著,并具有较高的考古价值,其中叶公墓、三皇冢、王乔墓、牛凤墓等影响较大。叶公陵园坐落在该镇北村西北约1.5公里处。从北村中心街向北走约0.5公里,有石碑记载“问政处”,这里记述着当年孔子过叶的遗迹。当地上了岁数的居民大多都能说出有关叶公和孔子的故事。据《汉书》注:“《皇览》记载:县西北去城三里,有叶公沈诸梁冢……”当地居民多称其为“叶坟”。由于年代久远,叶公墓之前几乎被夷为平地。1982年,叶氏后裔在叶县人民政府的支持下,重新培土立碑,建成了高3米的叶公墓。现在的叶公陵园占地23100平方米,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叶氏子孙遍及世界各地,目前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立了叶、沈氏宗亲会,叶公文化建设基金会等。2000年、2004年和2009年,叶县成功举办了三届世界叶氏联谊会,海内外数百名叶氏后裔代表参加了会议。时至今日,每逢清明时节,都有不少叶氏后裔前来焚香祭祖,节假日,也有不少游客慕名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