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平顶山 >> 秀美山水 >> 印象游记 >> 浏览平顶山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探访北宋京襄漕渠遗址

2013/12/30 9:43:18 点击数: 【字体:


    叶县方城舞阳一带,有一处古代运河遗址。古老的甘江河上,巍巍石坝雄峙南北,一条人工河把甘江河和澧河连接起来,这是北宋时开凿的京襄漕渠的一段遗迹。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把军队主力集中到京师一带直接控制,开封供给负担大增,东南漕路不堪重负,西南水陆转运不能满足需要,开凿京襄漕渠就成为一项急务。史载“白河在唐州,南流入汉。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正月,西京转运使程能献议,请自南阳下向口置堰,回水入石塘、沙河,合蔡河达于京师,以通湘潭之漕。诏发唐、邓、汝、颍、许、蔡、陈、郑丁夫及诸州兵……堑山湮谷,凡百余里……抵方城”。这是在方城境内打通汉淮分水岭,使载运珠江、湘江、长江中上游、汉江流域输京粮物的漕船直达京师。它在当时全国水运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方城境一段渠道不久毁废,它的成败得失对今天仍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历史悠久古夏路

    我国南北方之间横亘着一列山脉,秦岭、伏牛、桐柏、大别构成我国南北方地理界线。穿越这列山脉的最便捷通道,位于叶县、方城交界的“方城凹口”,沿途村镇相望,方便商旅往来,史称“夏路”。在这一通道上,很早就实现了水陆接力联运,如唐河上游的赊店,甘江河上的卸店,都是重要的起站码头,今方城县城潘河东岸有“下货台”,就是古时货物弃水从陆的转运站。位于方城凹口南端的赊店,曾经是九省通衢,商贾云集。清代乾嘉年间,全镇有72条街,10万人口。商人敬奉的关帝庙、供商人们聚会议事的山陕会馆至今犹存。今天还保留着铜器街、瓷器街、骡马大街等传统地名。这里还曾设有专门负责保护富商大贾货物安全的镖局,19世纪山西人代二闾为总镖头的兴隆镖局,是当时华中第一镖局。通过伏牛山与桐柏山之间这一凹口的水陆接力运输大动脉,直到近代一直是中原地区通往南方和大西南最便捷的通道,百余年前修建的京汉铁路才使古夏路的繁荣略为逊色。

    漕渠沟通江淮水

    “南阳下向口置堰,回水入石塘”的漕渠渠首,在方城县博望镇沙山村,道渠利用地形,不取直线,逢岗绕行。赵河镇东的杨楼、郁庄一带,河道顺直,水清如镜,绿树倒映,风光依旧,至今尚具有明显运河特征的沟渠长4000余米。漕渠向东穿越二龙山,深挖32米。在方城县城关镇南过潘河,止于八里沟村东,民间称漕渠为“十万沟”,说是古时候为了行船派10万人挖成的。淤积严重的渠身上口宽60米,底宽20余米,深七八米。八里沟是漕渠穿越汉淮分水岭的地方,往东就进入淮河水系的甘江河上游。世人瞩目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明渠也恰在此沟南侧200米处,凸显古代工程对今人的启示。

    千年古镇石塘河

    “回水入石塘、沙河”的“石塘”即石塘河,介于白河和沙河间的河流自然是流经方城、叶县的甘江河,首先承接白河之水的梯子河,因曾建有船闸而得名。今河道在叶县辛店、龙泉两乡交界处北折,成叶县、舞阳两县界河,北流7公里入澧河。澧河在漯河市区汇入沙河,沙河在周口市区汇入颍河。古时自开封南来的蔡河就是在今项城附近汇入颍河的,因此说“合蔡河达于京师”。明嘉靖《舞阳县志》就有“在卸店北筑坝,改甘江河入澧”的记载。曾任叶县尉的黄庭坚《寄顿主簿时在县界首部夫凿石塘河》一诗写道:“杨柳青青春向分,遥知河曲万夫屯。侵星部曲随金鼓,带月旌旗宿渚。插如云声汹汹,风埃成雾气昏昏。已今访问津头路,行约青帘共一樽。”诗说凿河之事在写作此诗的1071年之前,工地在叶县边境河流转弯处的石塘河码头附近,役夫多至万人,规模很大,工期要求很紧,劳动组织军事化,场景壮观,当年曾在工地上工作的主簿将要从这里乘船远行。

    位于古坝和河道北折处南侧的石塘河古镇今名卸店,是水陆交通要津,店铺林立,商业发达,商业会馆性质的关帝庙、戏楼遗物尚存。站在这里南望,5公里左右的望夫石山、坡脚山、老金山层峦叠嶂,10公里外的金钗崖、马头崖、四头脑山群峰突起。这就是黄庭坚当年在石塘河镇所看到并描述的“远近青山烟雨中”“青岫插天如画屏”的自然景观。

    豆腐渣工程留遗憾

    当时计划湘潭、荆峡、襄汉等地漕船都可经此直达开封。加上灵渠所沟通的湘江与珠江的漕运,实际上从上游沟通了珠江、长江、淮河、黄河以及海河,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与大运河互为补充的、环形多辐射的水运网。可是,打通汉淮分水岭关键的这一段不久毁废,仍不得不经过几十公里的陆路转运。我国古代不乏成功的水利工程范例,如早宋代1000多年的都江堰、灵渠等。这里并无高山巨岩,没有技术上解决不了的问题。据记载,从程能献议、诏发兵役,到“山水暴涨,石堰坏”,仅历时半年多,第一场暴雨渠首石坝就被冲毁。可以说,仓促上马、仓促施工、技术含量低、工程质量差是“终堙废焉”的主要原因。

    北宋政权开京襄漕渠,主要是京师一带需求过大,东南漕路运输紧张,西南水陆转运不能满足需要,关乎其政治命脉,是作为一项急务仓促上马的。漕渠的失败使我们想起战国时的郑国渠,韩国人眼里的一项劳民伤财、能拖垮一个国家的郑国渠,在秦国的实践中却成为一项利民强国的水利工程。所以说,事关北宋的经济命脉,80余年间几次投入兴建,技术要求并不高,又有1000多年前成功经验可以利用的打通汉淮分水岭的漕渠工程,其失败的原因不在技术而在政治。

    这一工程大胆的构思和未竟的实践,给后人以极大的启发。(原标题:探访北宋京襄漕渠遗址)

责任编辑:C005文章来源:平顶山日报 2011-03-02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