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评书表演艺术家刘昭在马街书会会场内的舞台上表演评书《张广泰回家》。新华社发
每年的正月初十至正月十三,宝丰县马街村的天气都会有明显变化,仿佛提醒着人们,马街书会要开始了。
2月18日至20日,马街书会照常开锣。虽然没有了往年的雨雪为伴,但阵阵大风卷起尘土飞扬。即使如此,马街村那块600亩空旷的麦地仍然被来自全国各地的民间艺人和接踵而至的观众占得满满当当,唱醉人间700年的书会再次让人见证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万人空巷来马街
被誉为“世界最大规模的民间曲艺大会”,今年的马街书会吸引了23万人次前来观看。2月20日早晨6点多,从四面八方赶来的群众就如潮水般地向马街书会汇集。艺人们各自找好区域后,纷纷支好大鼓、调试三弦、架上喇叭,性急者不等开幕式开始就已经唱了起来。
据马街书会会务组统计,今年的书会吸引了来自吉林、辽宁、山东、安徽等10余个省份及我省30多个县市的民间艺人参加,曲种囊括了东北大鼓、凤阳花鼓、渔鼓道情、河南坠子、苏州评弹等10多个曲种。
除了72岁的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以及巩汉林、黄宏、范军等明星前来为马街书会助阵外,在这块土地上更多的是基层的说书艺人。他们衣着朴素,音响效果也很一般,但依旧唱得荡气回肠、凄切哽噎、有板有眼。周围的人们扶老携幼,蜂拥而至。饿了旁边有羊肉冲汤,累了就席地而坐,并不耽误听书听曲。
“马街书会是民间艺人心中的‘圣地’,不来心里就空落落的。”叶县68岁的老艺人马妞对记者说,“我双目失明,但每年都要来,坚持40多年了。”
热闹背后冷思考
热闹是马街书会的常态,但在马街说书研究会会长张满堂眼里,他看到的是马街书会的新常态:艺人们主动性低了,看热闹的多、认真听戏的少,书会马上变成庙会等,都让这个以马街书会为毕生事业的老人心中有一丝忧虑。
张满堂说,他家每年都要接待上百名前来赶会的老艺人,这是过去的老传统。但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变了,很多村民不愿意把自己的房子免费腾给老艺人住,这使得很多外地赶会的艺人因交通、住宿不便,降低了参会热情。此外,现在的人只是来看个热闹,正月十三一过,书会什么也留不下。
张满堂的想法与前来参加“马街书会:民间曲艺传承与发展的一个样本”研讨会的专家们不谋而合。曲艺理论家常祥霖表示,马街书会发展到今天,面临着人才、资源、投资等诸多方面的问题,需要内部强筋壮骨,尤其需要“守住底线、活态流变”。要防止马街书会完全蜕变为庙会,丢失其传承曲艺的核心。
民间事情民间办
改革开放以来,以马街书会为代表的宝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迅猛发展,被称为“宝丰现象”,成为我省的一大文化品牌。政府的强势介入壮大着马街书会,但也令很多人担心,一旦政府不提供支持,马街书会还能办下去吗?
宝丰县委县政府给艺人们吃了定心丸。记者从宝丰县委宣传部获悉,从今年起,宝丰县政府每年都会拿出百万元,设立马街书会民间艺人补助专项资金,对前来参加马街书会的民间曲艺艺人和接待民间曲艺艺人的农户进行补助。县内上会亮书艺人每人补助100元;平顶山地区(宝丰县以外)上会亮书艺人每人补助200元;省内(平顶山市以外)上会亮书艺人每人补助300元;省外上会亮书艺人每人补助400元。
这一政策令许多艺人拍手称快。著名艺术家范军说:“曲艺比戏曲还要濒危,好不容易受到了政府的支持,咱们一定要抓住机遇、趁势而上,不能让马街书会断到咱们这代人手里。”
也有很多专家建议,政府更重要的作用是引导方向、建立数据库、提供平台,细枝末节由民间自发管理,以激发民间原生的积极性,让这股内在动力推动者马街书会“永不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