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平顶山 >> 文化遗产 >> 文遗赏析 >> 浏览平顶山

“叶县县衙”系列之三 衙门不大功能全(2)

2013/12/7 17:09:41 点击数: 【字体:

  叶县县衙,所有建筑都依附于中轴线,主体建筑主次有错,大堂、二堂、三堂沿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排开,中轴线上的附属建筑单元如众星拱月,衬托在左右,各自独立,又相互依托,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六房之内多学问

  从县衙大堂到东侧,有吏、户、礼科房,西侧为兵、刑、工科房,这和中央六部的设置一致,虽然级别低,但科目全。

  关于这里的建制,内乡县衙和这里差不多,我的同事姚伟在《一座内乡衙半部官文化》里也多有涉及,这让我很为难,不说,你要写叶县县衙不说衙门里的东西,那会是无源之水,说了,天下衙门都差不多,若重复,既对不住报纸,也对不住读者。

  所以动笔之前,我定了一个原则,内乡衙门有的,尽量少说,能不说就不说。内乡衙门没有的,多说一些,好在,叶县县衙还真有些自己的东西,这让我感到欣慰。

  除吏、户、礼、兵、刑、工外,大堂东侧还有东库房、承发房(这个房现在实际已不存在了)等机构。东库房具体负责财务收支。承发房则主管文件来往转送、档案保管等业务。

  六房的书吏虽然地位卑贱,但个个饱读史书,通过招募考试或熟人推荐而走进“深似海”的衙门。他们没有工资,没有福利,纸笔费、抄写费和饭食费是他们该得的合法收入。

  但你可别小看这些不入流的吏员,他们虽然没有编制,说白了就是现在的“临时工”,但却是县衙里的实权派。在以前,封建社会实行的官员地理回避制度,掌管一县之权的知县都是由远在几百里甚至几千里之遥的外籍人担任,据清康熙《叶县志》载,从春秋到清代,绵延几千年,到叶县任职的有200多名有史可查的知县,他们分别来自海南、江西、浙江、陕西等省份,本省的没有。这让“不入流没编制的临时工”,有了很大的活动空间。不远千里万里来任职的知县,初来乍到,两眼一抹黑,对当地的情况不熟悉,只好也只能依靠这些书吏熟悉情况进入角色。

  这些人都是人精,多年官场的历练,使他们人情练达,谙熟官宦之道,承揽了衙门里的全部事务,甚至可以对知县的决策加以影响。明代顾炎武斥道:“州县之弊,吏胥窟穴其中。”清代曾被后人称为吏胥与大清共天下。

  从大堂屏风后穿过,就来到一条东西狭长的过道,这个过道叫宅门,其作用是连接大堂与二堂的,成为进入二堂的咽喉所在。宅门是进入二堂的唯一通道,通常是关闭的,只有迎送重要客人和举行重大庆典方可打开,衙署人员均由侧门出入,一般人员不得随意进入。宅门两旁有两个侧门,平常有“门子”把守,负责通报及对出入人员进行检查。过道东西各有一间普通房子,门子就住在这里,日夜把守,不经意间成为官员与一般外来人员沟通信息的载体。

  因宅门内为出入禁地,故守门人又叫门禁卒,此职一般是由知县亲属或亲近的人担当,一般的平民百姓要想见到县官必须先买通这里的门子。门子虽为贱役,却是知县左右的亲随,大老爷有什么事,无论公私,都会交由他们办理。有些人为了接触到官员和师爷,就主动结交门子,以达到目的,因此,后来衍生出了“走门子”、“走后门”等多个词。“走门子”之陋习,对衙门公正和正义的腐蚀显而易见。朱元璋感叹道:“吏诈则蠹政,政既隳矣,民何由安。”

  二堂是中轴线上建筑规模仅次于大堂的建筑物,面阔五间,七架檩,进深三间,青碧绘饰。三间明堂,东西各有一稍间,称做幕厅、招书房。

  二堂东稍间为幕厅,功能与现在法院的合议庭相仿。平时知县在大堂审案,遇到特殊情况时,要暂时退堂进行合议,拿出方案后再升堂审理。西稍间为招书办公之所,招书即召书,实际就是现在的领导秘书。招书负责对各科呈送县令的材料进行审理把关,然后呈知县做决定。二堂办公人员均为知县的近身吏员。

  二堂的建筑布局与大堂相仿,只是面积略小一点。主体建筑由二堂及附属建筑组成。东、西各三间的会文馆、会武馆及前面的宅门院墙构成了一个南北东西方正的庭院,门一关,自成一世界,打开宅门,四通八达。

  在叶县县衙会文馆门前台阶下,还存有明代砖铺地面,是1997年叶县整修二堂时从1.5米深的地下发掘出来的,虽然青砖被岁月风化成拇指大小的碎块,但依稀还能看出当年铺摆的形状。

  县衙二堂门前,知县接待上级及同级文官的会文馆,便设在东面,接待上级及同级武官的会武馆设在西边。

  二堂还有一个功能:穿堂。二堂正厅设有四扇屏门,专为接待上级客人而特设的。穿过屏门,别有洞天,通过中间的门洞,就到了中轴线上的第三个院落——知县廨。

  清朝之前,县衙没有三堂称谓,明代习惯称三堂为知县廨。知县廨仍是面阔五间,七架檩,进深三间,青碧绘饰。它不同于大堂、二堂的是,知县廨呈封闭状态。五间正厅全部用木板及菱形窗封闭起来,进入此厅,须推开两扇红漆大门。东二间与西三间用红漆木板隔开,自成两个天地,它们的功能也各有偏重。东二间为知县办公及公务间稍事休息的场所,里边的摆设很生活化,不但陈设有招待客人的茶几、太师椅、色彩明朗的屏风,还有休息的床,很有点寝办合一的味道,跟现在好多科处级干部办公室的布置差不多。

  “这样的摆设,源于古人的‘坐’。古人以前是坐在床上的,有了椅子后才床、椅分开。在古代,床可二用,一作卧具,二为坐具。《说文》:‘床,安身之几坐也’。”王华召副部长介绍说。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河南省政府门户网站 2006年10月09日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