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国作为古代中原地区的姬姓诸侯国,只在史籍上留下了只言片语,一直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20世纪后期,滍阳岭应国墓地的发现,揭开了这层神秘面纱,使沉寂3000年的古应国文明显露真实的面容,也让平顶山这座新城平添了古老与厚重。我们的目光,也得以穿越时空的阻隔,去解读平顶山这片热土上那些沉睡了数千年的曾经的主人。
经专家对传世及出土铜器铭文的考证,历代姬姓应侯,其世系从西周早期至春秋早期凡十四代,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期凡九代。目前,可以基本确认的应侯及其嫔妃称谓有:应公、应叔、嫠公、应侯、武侯、应侯见工、嫚毗、应侯敔、应伯、惠公、应姚、叔诰父、应申姜、应侯闭等。
他们是谁?2700年后的今天,我们该如何去解读这些称谓?湮没在历史浩渺烟波中的一些情节等待我们去考辨。所幸的是,当我们慢慢拨开一团团称谓背后的迷雾,正一步步接近真相,走进那段难忘的历史,触摸那刻在青铜器上的古老文明。
今天,人的名字是用一个或几个字跟姓组合在一起的,代表自己区别于他人的符号。然而,用今天我们对名字的理解来解读古应国墓室人物的称谓,就不甚妥当了。我们今天所说的名字,古人叫姓名。而应国墓室人物的称谓,却包含了名和字。
周代贵族男子二十岁成年取字
名和字既有联系,又有着根本的区别。《礼记·檀弓上》在谈到周代贵族男姓称谓习俗的时候说:“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死谥,周道也。”这就是说,周代男性,幼年称名,成人之后称字,五十岁称行第,死后称谥。《礼记·内则》记载,周代贵族生下男孩之后,满三个月由父亲或尊长起名,即所谓幼名。周朝时,人的一生一般只起一次名,而且,即使是贵族名字也并不饰文雅,而是很普通,很俗。如齐桓公名小白,晋文公名重耳。人的名字分大小、尚修饰那是秦汉以后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