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平顶山 >> 秀美山水 >> 平顶山地理 >> 浏览平顶山

水经注:白龟湖的前世今生(中)

2013/11/12 18:08:49 点击数: 【字体:


水经注:白龟湖的前世今生(中)

白龟湖(白龟山水库管理局提供)

    沙河养育人类,有迹可考的已经7000多年了。居山饮水,人与自然亲和,鱼陵山、白龟山、九里山、钓鱼台、凤凰山、锅底山、华山,稍远些的应山、舒山,无不是庭院的延伸,是辈辈先民亲之依之的温暖胸怀和臂膀。它们参与了人类文化的创造,也雕琢着自先民而今的居住者的人格与品位。在人与自然相互成就的过程中,人类的想象力与山形地貌的无言昭示相激荡,生成无数神话传说。这些传说载负着人类生存档案的无数信息,成为后人解读历史的密码和钥匙。

    通往新城区途中有个公交站名朱砂洞,杜央在书中记述有朱砂仙子的传说:

    早先有一位老人,为了养家糊口,一年到头开荒种地不停歇。春日青黄不接,实在饿得受不了了,就凑着山坡头朝下脚朝上挂一会儿,让五脏六腑往下压,胀胀前心塌后心的饥腹,再起来接着干。他的勤苦耐劳感动了朱砂仙子,有一天,老人饿昏在地,天又下雨,仙子现身为云替他遮雨。一个炎热的夏日,老人累极躺下歇息,仙子又化为一片红云为他遮阴。后来有一天,响晴响晴的天忽然变了,黑沉沉伸手不见五指。雷电闪亮的瞬间,老人瞥见红云曾经飘进飘出的山洞口聚集着数不清的恶鹰。他不顾自身安危,闯过去抡起锄头奋力扑打,鹰群被驱散了,老人累昏在地。后面的故事特别有意思,说是朱砂仙子为了报恩,变成一个红衣女孩儿,天天去给老人做饭。什么饭呢?两个白馍、一碗肉菜。这就是那个年代的人对吃食的最高理想了。《李庵》中的看庄稼老汉雷电之下救仙女的故事,结局是仙女做了恩人的儿媳妇。这篇民间聊斋诠释的也是庄稼人传宗接代的简单愿望。

    真实的风物与传说相互佐证,故事就更神秘、更精彩。

    白龟湖因之得名的白龟山,今已成为水库大闸处的坝基。白龟山的传说很多,从大禹治水,到何仙姑大战龙王生成一个莲花盆村,林林总总,活色生香。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空山取火的故事:有农人在山上犁地,天到中午,牛乏人困,停下来休息。牛开始倒沫,农人想吸袋烟,却忘带火了,就去山坡上找石头,想打个火。一抬头,看见树林里有炊烟,近前去发现一个山洞,洞中两扇敞开的石门,有年轻妇人正拉着风箱烧火做饭。农人进去讨火点着烟,妇人还送他一块卷菜的饼馍。走出洞外再回头,石门和妇人都不见了!低头看时,手里的饼薄纸一样却不是纸也不是面烙的,卷的菜也变成了黑乎乎的酱,只有烟锅里的烟还没灭。杜央说,修建白龟山水库大闸时放炮开山,他亲眼见过从山肚子里炸出来的两扇石门,一扇一米多宽,上面刻着简单流畅的鱼形图案,至今也不知是何来历。

    凤凰山俗名奶奶庙山,中间是凤凰的身子,东边的翅膀叫葫芦头山,西边的翅膀叫卧龙山。平煤神马集团疗养院所在的地方就是钓鱼台,山脚向下抻到沙河边。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已有数千年。凤凰山上树不多,窄窄的小路两边都是梯田,也不知道开垦有多少年了,看上去像天生的一样。田埂上生长着青茫茫的荆丛、酸枣秧子。靠近山顶有大片荒坡,长着茫茫白草。山上曾经有个很大的杏树园,那时人们叫它杏园山。上杏园自然村的主家姓聂,原来也是人丁兴旺。有一年聂家娶了个非常漂亮的媳妇,不料被一个何姓汉子看中,就勾结土匪抢过来霸占了。妻子被抢后,聂家的男人疯了,最终被活活气死,这一家就绝了。

    凤凰山下的留村,是一个历史久远的大聚落。别处怕洪水,留村不怕,因为有内外两道固若金汤的石寨墙。水来时,只需将临河的寨门堵死,由青壮汉子日夜守护,洪水就进不了村。外寨称大寨,建于1912年,墙高7米、厚3米,周长1.5公里。方方正正的青石块砌成墙皮,填土夯实,墙头上可行牛车。内寨又称小寨,7米高、2米厚,周长约500米,砌墙的石条几个人都抬不动,也不知何年何月所建。外寨四个寨门,东寨门额题“迎紫气”,西寨门刻写“巾车乡”。相传汉高祖刘邦的妃子薄姬曾在这里居住,离去时把她坐过的车辇留在村里,村因之得名巾车乡。村后凤凰山上建有薄姬圣母庙,有两通分别为明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和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所立的古碑可考。可终归是庙堂高远,与乡里小民的柴米油盐、生老病死搭不上边儿,这座庙后来就借鬼神的传说演变成了送子奶奶庙。史书有载,汉光武帝也曾屯兵于此,巾车乡因之得以名存青史。而巾车乡更名为留村,则与李自成有关。相传当年李自成久攻不下,就将留村团团围住。眼看柴尽粮绝,有个妇人抱着个大孩子,拉着个小孩子,从寨门里出来想逃个活命。她一路狂奔,小孩子被拉扯得疼痛不堪,发出凄惨哭嚎,围城的兵将妇人捉住指责她,说小孩子肯定不是她亲生的。妇人回答,怀里抱的是前房生的,地下跑的是她亲生的。义军深感其德,撤围而去,村庄得以保全,从此改名叫留村。

    出留村西行三里有古石桥,名三里桥。桥在沙河左岸的一条溪流上,桥北卧龙山上出清泉,哗哗啦啦流下来,穿过古桥行约三四百米,自高高的河岸泻入大沙河。傍河西行,有条弯弯曲曲的沙土路通向阳镇,不通牛车,只通行人和独轮车。沿途草深人稀,非常荒僻。

    当年,从留村过河去曹镇,有一只木船摆渡。比较大的古渡口在阳,曾经是通江达海的水陆码头。明代宝丰县谕曹珍曾写下一首《沙河晚渡》,诗曰:“去城三里有通津,一派澄清漾绿浔。浴鹭乱依沙渚晚,小舟争渡夕阳人。咿呀声里停篷近,乃歌中鼓池频。商旅往来无病涉,至今骈颂邑侯仁。”今人侯红光又有吟白龟湖的新诗曰:“嫩雨初晴雀口黄,红泥焙影绿堤长。烟波半煺湖光白,碧水满怀朝露香。婉啭青凫应渔汛,纵横紫陌布农桑。蓝天修得蜃楼景,素手观音坐故乡。”柳岸沙渚,云影波光,氤氲摇荡,如在眼前。这是大沙河与又一代人的心思交融了。(曲令敏)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平顶山日报 2011-11-16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