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河不长,只有25公里,从头到尾都没出鲁山县马楼乡。
唐代诗人元结故里,就在肥河中游的商峪口村,正北偏西13公里是鲁山县城。元结曾在《自释》中写道:“少居商余山,著《元子》十篇,故以‘元子’为称……”据史料记载:“元结(719~772),字次山,祖居太原,后移居河南鲁山。”元结虽为后魏亲王元遵的第十五代孙,却当了一辈子好人好官,无半点贵族盛气。究其缘由,元结的父亲元延祖一生不爱做官,只爱种菜、拾柴,有五柳先生风。元结受其影响,少时酷好山水,不喜攻读。20岁从师远房兄长、鲁山县令元德秀,学问渐长,继而转师萧颖士,天宝十三年得中进士。号漫叟,自称浪士,“浪漫”一词即出自元结。按照颜真卿的说法,元结有三古:“其心古、其行古、其言古”。出任道州(今湖南道县)刺史时,正值安史之乱始平,民不聊生,他上书朝廷,豁免了当年的税赋,并出台新政,安抚流民,让各民族百姓安居乐业。母亲病逝时,元结离任,治下八州的老百姓纷纷涌上官道苦苦挽留。
积极用世,建功社稷、造福黎民,是中国读书人的优良传统。杭州西湖留有苏堤和白堤,那是白居易和苏东坡的治水政绩。元次山一生酷爱奇山异水,每到一地,都写下大量品山吟水的诗文。鲜为人知的是,他也曾蓄泉为湖,造福一方。据明代《永乐大典·连州残卷》载:“湖光桥,在北山海阳湖上,始元水部次山自舂陵(道州)来游,凿湖潴水,水光浮面,作桥水石之间,一望平掌。”清代《同治连州志》卷六也有记载:“湖光亭,唐元结客游连州,凿湖潴水,建亭其上,今圮。”杜甫曾在《同元使君舂陵行》中赞扬他:“道州忧黎庶,词气浩纵横。”2010年1月16日《清远日报》对这一历史事件作了长篇报道,称说“‘海阳’一词,已成为湟川文化不可或缺的文化内核。是肇始者元结为连州人民积下的无量功德。”
2008年10月17日,笔者曾到商峪口寻访诗人旧踪。听村中老者说,元次山的旧宅就在长寿山阳坡的山坳里。早先那里到处都是泉眼,竹树茂密,元家祖孙三代在那里结庐而居。那日天高气清,秋收已罢,房顶上、庭院里、屋檐下、树桠间,黄澄澄的尽是玉米棒。几个年轻女子正在编织皮带,鲜亮的五彩尼龙丝从肩上绕到指尖,金色的阳光从树上筛下来,洒到人身上,是千年之下的又一代明艳。
涉过浅浅的肥河,一行人登上长寿山。山不高也不大,面积不足10平方公里,因出产延年益寿的灵药而名。听村民说,长寿山的蝎子与别处不同,别处的蝎子六条腿,这里的蝎子是八条腿。山上有座今人重修的药王庙,庙院西北台地下是道开敞的沟洼,名三道沟。诗人曾在《贼退示官吏》中这样追忆居家商余山的日子:“昔岁逢太平,山林二十年。泉源在庭户,洞壑当门前。”1980年代,泉溪淙淙,这里还养有十几亩稻谷。而今只剩下十多平方米湿地,稻田也变了树林。丘陵连绵向远,商余山蓝幽幽笔架一样耸向天际,一如元结眼中时。
商峪口地处肥河出山处,是一处古老的人类聚落,2005年南水北调工程抢救性发掘时,在村东发现一处唐代以前的人类遗址,据考是一个8000多人居住的村落。自那里到如今,代代相因,兴衰更替,商峪口一直都是商路要冲。延续数百年的四十五里药草大会,会头就在这里。每到交易季节,南来北往,商贾云集,曾为鲁山八景之一。元次山晚年闲栖山林之际,当集日,就让孙子拿着他的诗画到会上卖,换些油盐,被乡邻传为美谈。而今二月二十唱三天大戏的乡俗未改,药草大会已盛况不再。
商峪口行政村现下有1600多口人,村民多出外打工,留在家里的妇女,农闲时给张良皮带厂编织皮带,算是在家打工吧。有梁姓、马姓两户人家在彭山脚下的老棚沟养柴鸡,散放在沟坡间上,冬天喂些玉米。肉鸡两年三茬儿,每只净利润七八元。临河有200多亩菜园,萝卜、白菜、蒜葱,也是农家肥养的,水汪地嫩。昭平台水库南干渠渡槽在村南跨河而过,2009年春百日无雨,放水浇地500多亩。
从商峪口东南行约六七公里,就到了淝河源头东牛心山。北坡山根有半间房大一片溅水湿地,人称小泥湖;西坡山根有片一亩多大的沙坡渗泉,人称大泥湖;两道泉溪并流,与隔岭的大石头沟水汇为常年溪。下行不远,左纳2.5公里长的连沟,右接源于坡陡山的柳树沟,水幅两三米,人家村落,有漫水桥相通。柳树沟上游的石峡沟地貌奇特,老岩裸磊,或立或卧,或三五相偎,或淡然散坐。中有石蛤蟆、石锅、石猴等,生成无数神话传说。
到小石门自然村,2.5公里长的常年溪沟自右岸来济。源出竹园沟自然村西南600米处的山根,是一亩多大的湿地。至山岔口自然村,有4公里源于青山头的常年溪流自右岸注入。一路北来,山势浅缓,沿途又有对角沟,磨镰石沟、石碑沟、陡沟、簸箕山沟来汇,虽不是大水汤汤,却也溪清山媚。惜1990年代以来,河沙被采光,存不了雨水,到商峪口,河水还有三四米宽、及膝深,到下游那水反倒越来越小。高岸头行政村的周姓村干部说:早些年天再旱河水也有一丈多宽、一尺多深,现在下再大雨也漫不上二道岸,天旱就断流,只剩下一沟树了。(曲令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