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宅兵部府的由来
2013/10/12 16:18:42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明朝天启年间,那时王之晋才十三四岁,他时常到杜员外家唤杜员外的儿子一同去上学。
有一天,王之晋偶然和杜员外的儿子到杜家楼上去玩,时值盛夏,只见杜员外坐在太师椅上,翘着二郎腿,手中摇着扇子,逍遥自在地在楼上乘凉。尽管王之晋天天来杜宅,但上这楼还是第一次。站在楼上抬眼四望,那时大营寨小,全寨各家小户的后院(茅厕)都可看得一清二楚。后院是妇女们解手的地方,偷看别家妇女解手是最不道德的行为。王之晋心里这么一想,顺口就问道:“杜大伯,您把楼盖这么高弄啥哩?”这句话揭了杜员外的秘密,他白眼珠翻了翻,嘿嘿冷笑两声,说:“孩子!好好上学读书吧!你前程进一步,我就扒一层。”意思是说我有钱,爱怎么着就怎么着!你胎毛还未退哩可管着我了?
王之晋不过善意顺口说了两句,不想吃顿大没趣,从此就再也不往杜家去了。为了争这口气,就发奋读起书来。
当时,宦官当道,相互争权夺利,好久没有开科考试了,到王之晋十六七岁那年才开科考试。鲁、宝、郏、宜等县的老师、学生一同到汝州考秀才。考试结果是,年长的老师们考上的多,而学生中除王之晋之外没有几人。
考上秀才的老师们联合着往省城开封考举人。因考期将近,需抓紧时间复习功课,大伙儿商量:想觅个当差的掂点茶水,扫扫地什么的。王之晋家里穷,但人聪明伶俐,又很勤快,在他的段老师的举荐下,大伙儿就把他带上了。
到省城,老师们复习功课个个忙得不亦乐乎。王之晋端端茶,扫扫地就没事了。他生性勤奋好学,就求他的段老师给出个题目,他做好了,就让这位老师指点指点,让那个老师修改修改,十几位秀才老师一位不剩地都对他写的文章给以斧正。每位老师提出的意见,他都很认真地加以思考,然后把改好的文章誊写清楚,默记心间。就这样他认真地一连做了三道题。
考试那天,他的段老师说:“之晋,你也是秀才,符合考试资格,既然来了,也参加考试吧!考上考不上,下一次考场就会得到一次经验呀!”
俗话说:“赶得好不如碰得巧。”考试的题目正是王之晋近日来才做的三道题。老师改审过,并不能熟记全文,而他则默记在心,所以当别人正在审题时,他已写了好多;别人刚搭笔,他已经快写完了;别人写了一半,他已复审完了,该交卷了。三场考试,场场如此。他答的卷子不仅字迹工整、苍劲有力,卷面整洁,而且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引起了主考大人的特别注意:小小年纪能拿出这样不凡的杰作,的确是位难得的人才,考试一罢,他不但中了举人而且主考大人又特意带他到京城会试。
到京城,王之晋就住在这位主考大人的府上。距考试还有些时日,主考大人又给他出了三道题,他专心致志地做做问问,问问改改。主考大人非常喜欢他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不厌其烦地一一给以指点。他又是和在省城时一样,把改好的文章誊写清楚,默记在心。考试时虽然换了主考,但这三道题又是一道不剩地被猜中了。
王之晋就是这样走运地连科及第。往家中报喜信的一个接一个。这样一来,杜员外吓坏了,楼也扒不及了,为了巴结王家,使王之晋不再追究以往之事,急忙写好卖房契约,画了押,托人给王家送去,然后悄悄地带着全家连夜逃跑得不知去向。于是杜宅就成了后来的兵部府了。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印象河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