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平顶山志》记载,平顶山越调始于清代末年,今平顶山市郊区曹镇乡,在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就有越调戏班演出的记载,双庙龙虎班越调剧社,郏县堂街“一挂鞭”越调戏班、士庄街越调戏班,鲁山张官营越调窝班、张良越调班、王莽城越调戏班,叶县水寨乡太康村越调剧团,叶县常村文集越调窝班。
在河南越调艺术中,流布于许昌、漯河、周口东西一线及其以北地区的,称为上路调;南阳一带地区的越调,则被称为下路调,也叫南阳越调。平顶山地处越调上路调、下路调两大地域流派的交汇地,其艺术风格“两路”兼容,表演风格上既有上路调的粗犷豪放,又有下路调的妩媚清雅。演唱风格上苍劲、沉稳,同时具有以“大腔大调”为主要特征的演唱方法。
平顶山越调的演出剧目具有独特的民间文学性,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特点,以传统民间故事居多:有宫廷故事:《包公坐监》、《刘公案》、《无佞府》等;家庭故事《张廷秀私访》、《王子龙掉印》、《火焚绣楼》等;神话故事《白木店》、《狐仙女》等;地域故事《王莽撵刘秀》、《剐王莽》等。
2015年,被列为第四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扩展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