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拉回到950 多年以前,这里是琴声悠扬,书声朗朗,墨香飘溢,偶有儒子循桥迤逦,或俯栏羡鱼,或眺远荷,也有三五士子沿堤彷徊,话语切切,经国论道;还有皓首鸿儒,被七八学子围绕,讲经释易,道骚阐诗,怡然自得。这就是传承近千年而不衰的邓州花洲书院。然而随着历史脚步的渐渐远去,这一切都成了记忆,在匆匆远去的历史脚步声中变得模糊了,惟有在人们读到范仲淹在书院为他的老朋友写的《岳阳楼记》时,才在心迹的天空闪现出花洲书院的惊鸿。今天,邓州人在旧址上按其旧制,循其旧貌,照其旧观,修复了花洲书院。在其还没有完全竣工的时候,我等一行文人便结伴造访了花洲书院。
尽管我在花洲书院内看到了今人制作的明显的痕迹,但蕴涵于内的历史的深厚和文化的丰盈,使我在整个造访中都感到浓郁的文化的浸染和历史的启示。使我感受到,我的此行不是在凭吊一位古人,不是在欣赏它古朴的建筑,而是在领略一位千古的智者的旷达心胸,在领略他达观的精神境界,在触及他忧国忧民的心灵世界,在仰视他正直高洁的人格。在与先贤进行一次心灵的对话。在这里我所读到的不只是花洲历史,而是整个中国古代的教育史。一座花洲书院凝聚一部中国古代教育的大书,凝聚了古代士人学子精神史。
我穿行在花洲书院的厅堂楼阁之中,游弋于亭榭祠坊之间,登高于湖山城墙之上,注目于清莹碧透的湖水之内,看着这曲径流水,湖山相接,亭榭相望,绿树相绕,厅堂相连的古代儒子读书的地方,不觉感慨系之,浮想环生。古之书院从建造格局到环境营造都充满了对人的情趣的陶冶和心灵的净化,都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氛围和向善向美向上的追求。可以说,从花洲书院的建造布局和建筑风格上很容易见出它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于是我痴想,倘今日的学校建造布局和风格能取其一二,中国的教育将会是另一种情况,学生的精神素质将会是另一种风貌。
无疑,任何一种景观都寄托了一定的精神向度,表现出建造者的价值取舍。走进花洲书院,每一个造访者都会感受到在这里处处弥漫着文正公的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的文化气息,都会感受到文正公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 的无私奉公的高尚精神。文正公在花洲书院写的这篇千古不朽之文不仅使文正公名垂青史,也使花洲书院名扬后代。其实考范老先生一生的所言所行,他写出的这两句抒发忧乐观的名句也非偶然。他一生都轻名淡利,不计得失。他的名言是他一生追求的目标,做人的准则。做官要讲诚信,无欺于民,这从他送给新进状元贾黯的 “ 不欺 ” 两个字中表现得十分充分。【原标题:花洲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