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xiè):出自国名邑名的姓
谢姓起源有两说:一说源于任姓,是黄帝的后裔;一说出自姜姓申伯,为炎帝的后裔。前一说最早见于《世本·氏姓篇》:“谢,任姓,黄帝之后。”《国语·晋语四》有“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即12个胞族)”,其中第七为任姓。又据《左传·隐十一年》疏,任姓建有十个国家,其中第一为谢国。东汉王符《潜夫论·志氏姓》亦有相同记载。宋人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云:“谢,出自黄帝之后,任姓之别为十族,谢其一也。其国在南阳宛县,三代之际微不见,至《诗·嵩高》始言周宣王使召公营谢邑,以赐申伯,盖谢已失国,子孙散亡,以国为氏。”清代学者郝懿行《丽书堂文集·谢氏族谱叙》亦说:“谢氏之先,盖鼻祖于黄帝,《晋语》称黄帝之子得姓者十四人,而任居第七;《世本》称任姓之宗得国者有十而谢居其一。周宣王时封舅申伯于谢,而任姓之谢始微……自周以前谢为国,春秋以后谢为氏。”后一说见于唐人林宝《元和姓纂》:“谢,姜姓炎帝之允(胤)申伯,以周宣王舅爱封于谢,今汝南谢城是也,后失爵,以国为氏焉。”宋人郑樵因袭此说,但把“谢”注为“今兖州龚丘县谢城”。
上述两说均涉及申伯受封于谢问题。据史书记载,四岳之后有申国,为姜姓,初被封于陕西、山西之间,至西周末期,因周宣王立志兴复周朝,欲大力经营南方的南蛮、百濮、荆楚和淮夷,特意将他的舅父申伯徙封于“谢”,让其镇守“南国”,为南面各国诸侯做榜样。最早记载此事的文献是周宣王的大臣尹吉甫(即兮伯吉父)所作的《嵩高》一诗(收录在《诗·大雅》中)。诗中的“于邑于谢”、“既入于谢”,说明周宣王移封申伯之前已有一个谢国;“王命召伯(召穆公,名虎),定申伯之宅;登是南邦……彻申伯土田;王命傅御,迁其私人;申伯之功,召伯是营;有俶其城,寝庙既成”等语,说明申伯在就国以前,周宣王派召伯等大臣先行灭掉谢国,在其旧土上营建了谢邑,作为申国的新都;“因是谢人,以作尔庸”,则进一步说明此前不仅有谢国,而且在修筑申国都城谢邑时用的劳工还是当地的谢人。又据史书记载,公元前688年,楚文王发兵攻申,不久,灭掉申国。申国灭亡后,子孙以国为氏,称为申氏;居住在申国都城谢邑(亦称申城)的申伯后裔,有的以邑为氏,也称谢氏。
综上所述,黄帝后裔所建任姓谢国(在今河南唐河、南阳一带),夏、商时期国力微弱,几乎是默默无闻,至西周后期被灭,子孙以国为氏,形成中华第一批谢姓人。姜姓申伯后裔居于谢邑(在今南阳独山附近)者,以邑为氏,是为第二批谢姓人。至于一些古籍所注汝南、龚丘及信阳、罗山等地,实际上只是谢氏的一些播迁地。
又据《旧唐书·文苑传》载,卫州(今河南卫辉)卫人谢偃之祖孝政,在北齐做官,本为鲜卑族人,姓直勒氏,后改为谢姓。这说明产生于北齐时的谢氏系少数民族改姓。
早在西周末至春秋时期,谢氏先民便不断迁徙,除分布于今河南南部许多地方外,有一支迁往山东,有一支作为谢国遗民被强迫迁至湖北荆山,还有一支被迁至湖南江永,后来部分融入壮族和瑶族。战国时,河南谢氏有一支溯长江三峡西上,迁至四川涪陵,后又分为三支:一支于三国时迁至蜀郡,至晋代有部分人迁至陕西冯翊郡;一支迁至云南永昌郡,后发展成为当地大姓;一支迁到四川彭水一带及贵州北部,与当地的濮人、越人通婚,至隋唐时被称为东谢蛮、西谢蛮、南谢蛮,后大多融入布依族,部分融入水族和苗族。汉代,谢氏的聚居地又增加了会稽郡(治所在吴,即今江苏苏州,后汉移治山阴,即今浙江绍兴)、下邳(今江苏邳县)、江西九江、章陵(今湖北枣阳)、牂牁(在今贵州省境内)等处。其中会稽郡的谢氏人丁兴旺,已相当有名望。晋代,陈郡(治所在今河南淮阳)谢氏发展成为名门大族,其中最著名的是阳夏(今河南太康)谢氏,以及由此迁出的康乐(在今江西万载县东)谢氏。西晋末年,黄河流域战乱频仍,中原人大量迁往江南。典农中郎将、阳夏人谢缵之子谢衡(任国子监祭酒)因避战乱,迁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东山,在此发展繁衍,孕育出许多著名人物,因之成为谢氏最重要的一支。谢衡有二子:鲲、裒。鲲及其子尚,裒及其六个儿子奕、据、安、万、石、铁,连同他们的后代,东晋至南朝时期多数都彪炳于史册。唐朝末年,河南固始人王潮、王审知兄弟起义,率领数万人入福建,创建闽国。据《台湾省通志》记载,随同王氏兄弟入闽的共27姓,以固始人居多,其中第9即为谢姓。清溪《永安谢氏族谱》亦称:“祖为光州固始人,从审知入闽,始迁泉州之安溪县永安东皋居焉。”同期入闽的,还有一支居于福建宁化县石壁村,后部分人迁至江西雩县,至明洪武四年(1371年),移居梅县(今广东梅州市);有一支由宁化迁居广东大埔,再迁居梅县。到了清代,谢氏不仅遍布中原及南方各省,而且还发展至北部及东北的一些省、区。
谢氏自大陆徙居台湾,最早者均是福建漳州、泉州人,是明末郑芝龙设寨于笨港时到台湾垦荒的。此后,有谢贤、谢岩随郑成功入台。清朝政府领有台湾后,谢氏入台者络绎不绝,有文献记载的即有近20起。近现代,谢氏入台人数更多。移居台湾的谢氏,多数是南宋末爱国诗人谢枋得的后裔,发展至今,已是台湾第13大姓,人多而势众。
谢氏徙居海外,最早是南宋时的谢升卿,他改姓名为陈日煚迁往安南,后创建了越南陈朝。其次是明代谢文彬等人,分别到暹罗(今泰国)、吕宋(今菲律宾)。清朝至现代,有更多的谢姓人走出国门,飘洋过海,到其他国家和地区谋生求发展,现主要分布于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朝鲜、韩国、日本、越南、缅甸、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美国、巴拿马、苏里南、法国、英国等国家,以及香港、澳门等地区。为了加强宗亲团结,谢姓族人于1977年8月建立了世界谢氏宗亲总会(办事机构设在台北),并在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加拿大、美国及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设立了分会,还定期出版《世界谢氏通讯》。
在中国历史上,谢氏最兴盛的时期是三国至南朝的360多年间;尤其是东晋时,与王氏长期把持政权,并称望族,因之“王谢”成为高门世族的代称,谢姓历史名人也大都出在这一时期,而且几乎都是阳夏人。仅东晋至南朝的270余年间,彪炳于史册的谢姓人物就有约60位,其中既有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又有著名的文学家和艺术家。383年,前秦主苻坚强征各族人民,组成90万军队,大举南下,企图一举灭晋。晋相谢安,运筹帷幄,使侄谢玄、弟谢石、子谢琰等率水陆军8万,以御前秦军,在淝水大捷,创造了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光辉战例,因而成为震古烁今的名人,同时创造出谢氏同朝四公的显贵与辉煌。这一时期,阳夏谢氏在文学艺术方面的名人也灿若群星,如东晋有音乐家谢尚、女诗人谢道韫、文学家谢混;南朝宋有诗人谢灵运,文学家谢惠连、谢庄,齐有诗人谢脁。其中,谢灵运善于刻画自然景物,开创中国山水诗一派,世称“大谢”;谢脁为永明体作家中成就较高的诗人,其诗善于熔裁,风格清俊,时出警句,因之后世与谢灵运对举,称“小谢”,二人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谢姓的郡望、堂号即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郡望”指魏晋至隋唐时期每郡显贵的家族,意思是世居某郡,人丁兴旺,英才辈出,为当地所仰望。据北宋时的《广韵》记载,谢姓的郡望有二:一是陈郡(治所在今河南淮阳),一是会稽郡(治所在今浙江绍兴)。“堂号”即一个家族或家族一房(即一支)的名号,能够集中展现本族或本支最荣耀的事迹。谢姓的堂号有4个:陈郡堂、会稽堂、东山堂、宝树堂。其中,陈郡、会稽都是以郡望为堂号,显示出地域特色;“东山”本为山名,山在今浙江上虞县西南,是东晋宰相谢安早年隐居的地方,用作堂号,具有明显地纪念谢安东山隐居和东山再起之意;“宝树”即玉树,比喻姿貌秀美、才干优异的谢家子弟,是从谢玄幼年所说的“芝兰玉树”演化出来的。此外,新莽末年有临沂人谢禄,任赤眉军政权右大司马;北宋有学者谢良佐,南宋有宰相谢深甫、谢方叔,爱国诗人谢枋得、谢翱;元、明之际有学者谢应芳;明代有状元贤相谢迁,文学家谢榛、谢肇淛;清代有不畏权贵的御史谢振定,学者谢济世,航海旅行家谢清高;现代有无产阶级革命家谢觉哉,革命教育家谢台臣,陕北革命根据地创建人之一谢子长,地质学家谢家荣,临床放射学家、中国放射学科创始人之一谢志光,著名女作家谢冰心,历史学家谢国桢,爱民模范谢臣等。
侨居海外的谢姓华人,对当地的繁荣与进步都做出了积极贡献,涌现出许多杰出人才。例如:泰国著名实业家谢枢泗,曾被泰皇赐封男爵,并获白象勋章;卜蜂集团创始人、大企业家谢易初,其子谢国民拥有财富60亿美元,名列“世界华人亿万富豪超级富豪排行榜”第5位;慈善家谢惠如,曾获泰皇御赐四等皇冠勋章,被列入“世界华人亿万富豪榜”。印度尼西亚的谢桂芳,曾任兰芳共和国第八任大总统;汽车大王谢建隆,是世界华人亿万富豪之一。澳大利亚飞艇发明家谢纉泰、美国罗省学者谢益谦、苏里南国财政部长谢欣等,也都是外籍华人中的佼佼者。
谢姓在当今按人口多少排次序的中华姓氏中,居于第24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72%,基本上遍布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其中,广东、江西、四川、湖南4省的谢姓人较多,合计约占全国谢姓人口的45%;谢姓祖根地河南唐河、南阳二县,共有谢氏聚落30个,约3000户、13000人。
谢姓大多数为汉族,同时还分布于壮、侗、瑶、白、苗、黎、彝、回、满、土、畲、布依、仫佬、仡佬、土家、朝鲜、蒙古等民族及台湾土著中。其中,白、壮、侗、布依族谢姓,系由川、黔一带的东谢蛮、西谢蛮、南谢蛮融入形成;瑶族谢姓系由汉族谢姓入赘及壮族谢姓融入形成;畲族谢姓系由瑶人演化而成;仡佬族谢姓系其他族谢姓久与仡佬人杂居逐渐形成;满族谢姓世居辽东,系满族多字姓改成,也有一部分系汉族谢姓融入;土族谢姓系由谢加氏简化而成。此外,在日本侵占台湾期间,台湾土著曾被迫使用日本姓平尾,至1945年台湾光复后,奉命废除日本姓,重新选姓,定为谢氏。
作者:谢钧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