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河陈排湾义门陈姓的历史源流和播迁
--一部族谱折射出一个名门望族的百年沧桑
作为一个唐河人,关注唐河的一切。不管你身在何处,不管你贫贱富贵,不管你身处高位,不管你是平民百姓。。。。。。这种对故乡的感情是难以言表的。一个偶然的机会,浏览唐河网站,一个熟悉的地域网名跃入眼帘,那就是“陈排湾宗亲网”,随着一个一个栏目的阅读,一支陈姓清晰的脉络浮现在脑海中。因为我也是陈姓,所以便打开《陈排湾义门陈氏族谱》,陈姓的历史源流和播迁的历程也渐渐呈现在世人的面前。。。。。。
地处县城西南部的苍台镇,位于唐河的东岸。清澈悠悠的唐河水从这里出境,与白河交汇后流入汉水,再下游叫汉江,然后汇入浩浩荡荡的长江。陈排湾就处在豫西南这个冲积平原上。该镇向东是大别山系桐柏山的余脉,廖姓始祖的得姓地就在桐柏山余脉的蓼山周围。山角下是光武帝刘秀的姐姐墓地,湖阳公主刘黄就长眠在这里。向北,是南阳盆地的腹地,蜿蜒曲折的唐河就发源于盆地北沿伏牛山余脉的七峰山下。唐河水在这里千回百转、浩浩荡荡向西南流去。
陈排湾由两个自然村构成,大部分人都姓“陈”分前后两个村委,人口共计四千多人,。该村地理位置东北距唐河县城约五十公里、西距新野仅一河之隔,地处豫、鄂两省,唐河、新野、枣阳、襄阳四县交界处。雨水充沛、土地肥沃、气候适宜,为人类繁衍生息创造了良好的生存条件。我们不妨走进唐河义门陈姓的历史家园----苍台镇陈排湾,来了解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
一、明朝初创,江南迁来
唐河是一个人口大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较早的农耕文明史。然而又是兵家之地,饱经忧患。根据史书记载,元末、明末,唐州人口锐减。这里的居民多半是移民而来。至今在这里还流传这“问我先祖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的歌谣。不少地名还保留着山西移民的痕迹,如找子庄、侉子营等等。我国著名的哲学泰斗冯友兰先生的先祖,也是从山西高平迁居唐河到祁义经商落户的。然而苍台陈排湾的陈姓却不是山西移民,他们的祖籍是在南京。其先祖在明朝刚刚建立的洪武二年从天子脚下的南京迁居到唐州的。陈姓子孙已经从明初的兄弟二人,繁衍至今成为遍布豫西南、鄂西北各市县其中一部分陈、郭大姓人口,总人数约十数万之众。陈排湾陈姓从始祖算起,在此落地为生已经六百四十年矣。江南作为鱼米之乡,美丽富饶,陈姓的先祖为什么要远离故土,奔走他乡呢?这其中必有一段鲜为人知的秘密?。(《明在祖实录》卷五)温县牛洼村《牛氏族谱》记载:“兵戮河南,赤地千里。”已到了“春燕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的境地。后来朱元璋出兵江淮,派徐达、常遇春北伐,进取山东,收复河南,北定京都,元帝逃亡漠北,这样元末长达十六年的兵乱才算结束。
来到陈排湾,想探寻陈姓先祖的遗迹,在前陈排湾,村校中的古柏依然葱茏苍翠,老人们指着那千年古柏,诉说着先祖创业的艰辛。遥望六百年古桑,仿佛还不太遥远。前湾为三代祖立的碑亭巍然屹立。后湾陈氏祠堂的古碑清晰记述着陈排湾的历史。在这里的陈姓中有着几百年的历史、古老的传说、和可歌可泣的家族盛衰史。
在陈姓始祖的祖碑上面清晰的记载着:陈氏者,江南人也……碑的上端刻写着“义门陈氏”,在碑的两侧有幅对联:“蒲板肇基源流远,颍川分流世泽长”。蒲板即:山西永济县,古代为舜帝都城。其族谱中也有如下记载:
始祖讳鼎字兴,江南江宁府上源县路泗沟人也,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始迁于高李叶哇村,因氏名村陈排湾。说明当时村上还有髙姓、李姓、叶姓等居民。查阅《唐河县志》:(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唐州兵乱,杀指挥.明遣将军杨璟攻克唐州,兵乱平息.降唐州为唐县(是年陈排湾始祖陈鼎携夫人骆氏及弟鼐逆水行舟迁河南)。陈排湾作为唐河义门陈氏的发祥地,人杰地灵,历史厚重。为了理清思路,更进一步了解陈排湾义门陈氏的历史,我们这里先从陈姓的来历说起:
二、陈姓一脉,源远流长
陈姓,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大姓氏族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史记 五帝本纪》及《陈涉世家》记载:黄帝时期,黄帝九世孙虞舜,以孝闻世,四岳推举,继尧为帝。在当天子之前,尧帝将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他,让他们居于妫水(入河处),其后代子孙以此为姓,姓妫。虞舜帝代理天子政务11年,登上帝位39年,都城定在蒲板,后禅位于禹。
公元前1046年(依据国家于2000年公布的《中国夏商周断代工程》),周武王灭商后,便把虞舜帝32世孙妫满封于陈国,此举一是“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帝舜之后于陈”;二是赏赐制陶有功的妫遏父之子;三是以亲周的妫满来取代旧陈国,利于周朝维护统治,巩固政权。于是按照当时的宗法制度,周武王对妫满赐之以侯爵、封之于陈国、命之为陈氏、嫁之其长女,使之成为舜裔之正宗,专奉帝舜之祀。
1999年4月下旬,在河南许昌、长葛、郑州,隆重举行了“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第十三届国际大会”。此届会上,对陈氏古代世系史作出明确论述:“据史书记载,舜帝出生于今山东省菏泽市姚墟,故以姚为姓。武王灭商后,舜裔妫满有功,被封为陈侯,妫满为陈国开国君侯,都宛丘(今淮阳)。满公子孙遂以国为姓,遂有‘陈’姓,妫满成为陈氏鼻祖。满公去世后被封为胡公,遂有陈胡公之称,子孙于是有以‘胡’为姓。公元前672年,因楚国伐陈,胡公六世孙陈敬仲完公奔齐,避难于齐国,改为‘田’姓,为田姓始祖。史称“田完奔齐”其九世孙田和代齐,史称‘田齐国’。公元前二二一年,秦灭齐,贬齐王建于共邑。建公第三子轸公恢复了‘陈’姓,迁颍川。遂握其政柄,以陈代齐,称田齐国。传八世。秦统一,其子孙散居他乡。齐末代君侯齐王建,有三子:长子升,次子恒从齐地迁往郑地陈留(今开封南),有陈姓改为王姓,汉王莽是其后人。三子轸从齐地奔楚地,在颍川(今河南临颍县)定居,恢复陈姓。后任颍川侯。胡公21世孙陈衍由齐避于河南省阳武(今兰考县),陈胜和西汉名相陈平均是其后人。不少分支都称自颍川播迁,认陈寔为先祖。因此有“颍川分流”之说。南北朝时,陈敬仲之44孙陈霸先受周禅为南朝开国皇帝。其12世孙陈项及叔宝,在江苏宜兴,江西江州(今德安县)太平乡常乐里村定居且人丁兴旺,唐宗两朝封为(义门真良家)名号。名声显赫。之后该支族人逐步向南发展。今在江苏,福建,江西,浙江,两广及台湾,南洋,拉美等国陈姓华侨均是这一只系,故有“天下陈姓出义门”之称。如今,陈氏总人口占中国人口的6.89%近7000万人,成为中国第五大姓。陈氏又分支为田、袁、胡、法、车、归、蒲、仪、威,孙、甄、远、胡母、母一、爰、辕、占、陆、费、遂、饶、观、胜、恩、有、戢、尝、第五等70余姓。
三、南朝之后,《陈书》世家
据历代相传和祖碑文记载;陈排湾陈氏于明洪武二年由江南江宁府上元庄始迁至此,以中国历史和陈姓发展源流考据,此陈姓支系是家族显赫的江州义门陈氏庄分南京上元庄陈氏之后(义门陈历史见后)。也是有记载的出自南京的最早的移民(与明洪武六年由朱元璋号令推行的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无关。)
据江州义门陈所在地江西省《德安县志》记载,江州义门的创建者是南北朝时的南朝皇帝陈霸先后人,南朝最后一位皇帝陈叔宝有个被封为宣王的弟弟陈叔明。陈朝灭亡后,陈叔明率众避难到福建莆田县。陈叔明的五世孙陈兼,由福建、浙江移居江西庐山,时间已经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陈兼的第七代后裔嗣孙陈旺,由庐山龙潭窝迁至九江郡蒲塘场太平乡常乐里永清村(今德安县车桥镇义门村),陈旺由此成为江州义门陈的始祖。这里需要介绍一位南朝陈国的开国之君陈霸先。
陈霸先(公元503--559)字兴国,小字法生。吴兴长城(今浙江吴兴县)人。是南北朝时期陈朝的建立者、开国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的明君之一。志度弘远,恭俭勤劳。在中国众多的封建皇帝中陈霸先属于位数不多的一代英主。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陈霸先在“五胡乱华”即北方匈奴、鲜卑、羯、氐、等外族入侵之时,率领南方各部,抵御落后势力摧残,终于把凶残的羯族(来自高加索白人食人族)一举歼灭,挽救了中华民族,维护社会稳定,
五胡乱华,是中国东晋时期塞北多个胡人的游牧部落联盟,趁中原的西晋王朝衰弱空虚之际,大规模南下建立胡人国家而造成与中华中统政权相对峙的时期。“五胡”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的游牧部落联盟。百余年间,北方各族及汉人在华北地区建立了数十个强弱不等、大小各异的国家,开启了五胡十六国时期。公元304年,当时还是“八王之乱”。幽州刺史王浚引进慕容鲜卑来对付成都王颖。慕容鲜卑乘机大掠中原,抢劫了无数财富,还掳掠了数万名汉族少女。回师途中一路上大肆奸淫,同时把这些汉族少女充作军粮,宰杀烹食。走到河北易水时,吃得只剩下八千名少女了。王浚发现后,要慕容鲜卑留下这八千名少女。慕容鲜卑一时吃不掉,又不想放掉。于是极其残忍地将这八千名少女全部淹死于易水,易水为之断流(这就是“易水断流”的来历)。
羯人是《晋书》中最早提出的,一般泛指在东汉末到晋朝时期迁徙到中原的高加索白人,他们与匈奴、鲜卑、羌、氐合称“五胡”。五胡乱华的时间一般从西晋灭亡开始算起,一直延续到北魏建立。对五胡乱华的历史作用,以及影响历来有争议。它是晋朝历史上重要的现象,有学者也称之为“中原陆沉”、“神州陆沉”、“中原沦陷”等。羯人本性凶残,在冉魏军队的剿灭后,剩下的一万多人窜到江南,曾经被南梁收留。梁末,该族作乱,大肆屠杀周围汉人。当时还是梁朝将军的陈霸先立即整编完军队,迎头抗击,最后费了好大的劲才消灭了这群食人的羯人。于是在中国历史上便消失了这个野蛮的食人族。究竟谁对谁错,一千六百多年前的历史,线索散失殆尽,已无法评判了。
另外,在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等方面,陈霸先为中华民族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没有陈霸先,中国南方势必分崩离析,中华民族将受到更大的摧残。而且,就陈霸先治国、治军、从政、为人的自身品格来讲,更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杰出代表。所以,毛泽东也曾经要求人们读读《陈书》,了解陈霸先的身世经历。陈霸先之所以伟大,不仅在于他是一代开国皇帝,还在于他具有彪炳千古的贤明人格。
陈霸先的七代孙陈叔明(公元555—618),为宜都王,授宣惠将军,历任中郎将、扬州剌史,升迁轻骑将军、卫尉卿。后主时为侍中、翊右将军,晋号安右将军。入隋为鸿胪少卿。叔明后四代至陈旺。陈旺于开元19年(公元731年)占籍浔阳县蒲塘场太平乡常乐里永清村(今德安县车桥镇义门村),开基创业,以孝治家。自是而家益昌族益盛,世代相传。
四、江州义门,南京析庄
从上可以看出,舜帝是陈姓血缘亲祖,陈胡公妫满是陈姓得姓始祖。陈胡公第六十二代孙宜都王陈叔明的后裔陈旺,购田置产,建庄义门。从此,义门陈氏子孙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辛勤耕织,孝义传家;同居共爨330余年,聚族3900余人,受到历朝旌奖。义门陈氏自建庄至分析,跨两朝,历时三百三十二年,先后累受唐宋两朝数位帝王的亲笔敕赐旌表和诸多将相名流诗赋赞誉。
(1)唐朝旌表
唐僖宗李儇于中和四年(公元885年)御笔亲题“义门世家”,并赐一联“九重天上书声旧,千古人间义字香”以示赞誉。从此,陈氏即把原常乐里永清村改为“义门”。
唐昭宗李晔于大明元年(公元890年)御笔亲题“旌表义门陈氏”,由此即定名为“义门陈”。今外地仍称车桥镇义门村为义门陈。
南唐王李升于升元元年(公元937年)赐匾一块,上书“义门”二字,标揭门闾。至此,“义门陈氏”自陈旺于唐玄宗开元十九年开基建庄至南唐升元元年,在唐共历时206年,先后受到三位帝王的旌表,后人有义门陈氏始于唐之说。
(2)宋朝旌表
宋太宗赵匡义(又名光义)淳化三年(公元992年)7月15日御笔旌赐“忠者世家”,又于至道二年(公元996年)旌赐“真良家”和“义居人”,同年下昭将“义门家法”收藏于国史馆,并遣内侍裴愈赐御书三十三卷在义门敕建御书楼,将“真良家”三字悬挂门首。宋太宗又于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为义门亲题:
水阁山斋架碧虚,亭亭华表耀门闾。
祖宗遗下林泉汁,子孙相承孝义庐。
原上鹡鸽常救难,庭前棠棣每添辉。
颍川郡派传千古,芳振江南绍有虞。
“问道江南谁第一,咸称惟有义门陈”!以示赞颂。
宋真宗赵恒赐联“聚居三千口人间第一,合爨四百年天下无双”,并于天禧四年(公元1011年)敕于旌表门外,筑高台丈许,亲题“旌表义门陈氏”六个大字。
宋仁宗赵祯嘉佑五年(公元1060年)追封义门陈氏五世祖陈旺、陈机、陈感、陈兰、陈青分别为晋国公、齐国公、吴国公、燕国公、许国公之谥号并敕建五祖祠祭祀。其后又于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赠义门分庄一诗:
江洲久著义门庄,珠辉玉廊孰同行。
蒂固根深谁与并,庄上分庄岁月长。
谩夸诗礼追邹鲁,须信簪缨赛谢王。
子孙各知道义范,永于瞬德有重光。
时年义门陈氏建庄已历时331年,3900余人聚居合炊。陈氏家族已发展到15代不分家,庄田、园林300多处;祖德煌煌,沐烈流光。
从以上两朝帝王的诗联旌表中,可以看出“义门陈氏”是古代文明之典范,作为一个家族累受两朝历代帝王的旌表,可称中国古今之最。据史料记载,“义门陈氏”在宋仁宗时期处鼎盛时期,当时在义门陈氏忠义孝悌的感召下,江南人家平纠纷,净争讼,知礼仪,忠国家,呈现出一派耕读升平的景象。因此,后人有“义门陈”盛于宋之说。不仅如此,至公元1063年,义门陈氏一家历代为官人数约30人,历受封赠42人,历代累计中举120余人,其中官至宰相2人。
义门陈氏重德尊教,忠孝传家。建有义门正宅、御书楼、东佳书院、东臬祠(旺公祠)、太公堂、祖训堂、德星堂、大学院、接官厅、刑仗厅、太圣院、得胜楼、九里殿、永清祠、都察院、百犬牢、秋千院、望仙亭、嬉戏亭、真君祠、五祖碑、藏书楼、百柱堂、兰官、廨院、道院、义门、义酒坊、酒店、馈堂、公堂、鼓楼、洗米池、酒泉井、茶房、新迁祠、先祠、义碑,筮法亭及田庄、园林等三百多处。
宋真宗听说义门陈氏“堂前架上衣无主,三岁孩儿不识母,一十五代未分居(仁宗时期义门分庄时为18代),农夫不怨耕田苦。”惊叹不已,连命义门族人进朝加爵,并额外恩准义门陈氏铸造家币以示荣宠(海外至今仍有人收藏铸有“义门世家”字样、外圆内方约一寸直径的铜币)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由此可见,“义门陈”当时“楼阁连云延四方,旌旗映日紫气长,农夫耕种犹作赋,学子吟哦翰墨香”的繁荣景象。
为了使家族能够长久发展,持续兴盛,义门陈氏十分重视子孙的教育。在家族经济还不富裕的情况下,曾先后创办两级学校,优先发展教育。据中国古代书院史之研究,东佳书院创立于唐龙纪年(889)前,是我国最早的书院之一,比白鹿洞学馆至少早半个世纪。发展到宋已成为江南著名的书院,“所藏帖与书号,为天下第一”。
江州义门陈氏家族的勤奋与努力,历代皇帝的封赐与旌表,文人墨客的造访与歌吟,敕封官秩,蠲免义门陈家沿征杂科徭役。使江州义门陈文化声名大震,播扬四海。到北宋嘉祐年间,经过三百多年的辛勤劳动,发展到空前的巅峰时期。
为保全义门陈忠孝、节义、信悌之荣誉和名声,为保全宋朝历代皇帝对义门陈氏旌表的面子,为保全作为维护统治阶级的封建伦理道德的这块活样板,宋仁宗嘉佑七年(公元1062年),有重臣包拯、文彦博等上书,论德安义门陈氏人口过于集中,朝野太盛,似有王气,以人多地少、供给不足为由建议分析“义门陈氏”,宋仁宗出于维护统治阶级自身利益,于公元1063年赐“义门陈氏”以“知守宗希,公汝才思,彦成延继。”遣地方官员谢景初、吕海、范彬等人,于同年7月到“义门陈”,将12个派行分析为291庄,其中迁往江南110庄,楚地91庄,两直、川、浙、广、闽90庄。分布全国七十二个郡(共计18个省)耕种生息,奉江洲德安义门为世家。“天下陈氏出义门”就是从这里来的。分析后的陈氏星罗棋布于全国七十余州、县。其门首都挂有“义门世家”的匾额。唐河陈排湾始祖即义门陈庄分江宁府(南京)上元庄之后裔。
南宋时期金兵犯境,金兵元帅金兀术派兵对抗金名将陈郜故里即德安义门进行残酷的烧杀抢掠,将义门陈唐宋时期的建筑夷为平地,现保留的遗迹为其后来陈氏族人恢复重建的。
分析后的义门陈氏家族充满生机,在新的时空迁延中不断繁衍发展,如今,分布在祖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以及世界各地的义门陈氏子孙,约有3000万之多,其中有很多英俊之才,杰出之士,成为今天的泱泱巨族。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些著名人物如陈宝箴、陈独秀、陈立夫、陈云、陈毅、陈诚、陈布雷、陈赓等,都是江州义门陈氏分析到各地支派的子孙。
五、落地唐州,排湾肇基
陈氏祠堂的古碑和历代口传清晰地记述,陈排湾始祖陈鼎、陈鼐兄弟在洪武二年离开南京老家、离开土地肥沃、气候适宜、物产丰富、著名的鱼米之乡,乘排逆长江水行驶三千里,来到一个举目无亲的陌生之地,一定有着重大的、关乎着生死存亡的原因。因先祖乘排而来,又落脚在大河之湾,所以后来村名就定为“陈排湾”。这一年是朱元璋朱氏天下初定的第二年。明朝初定,百废待兴,根本无暇顾及移民、垦荒之事,而有史记载的山西大槐树明初移民是明洪武六年由朱元璋号令开始的,从时间上推算陈排湾迁民与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是没有关系的。
翻阅史书;元末有朱元璋与红巾军首领大汉王陈友谅(公元1320~1363),在鄱阳湖湖口一战的记述:“陈友谅箭中右眼,贯颅身亡”。时为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8月,陈友谅终年44岁.据历史评价,陈友谅仰仗强大的水兵战舰,轻敌深入,兵败鄱阳湖,成为千古笑谈(陈友谅资料见二十五史,附录1,其父普才,五子,长友富、次友直又次友谅、四友贵、五友仁)。成者王侯败者寇,朱元璋于1368年在应天府南郊建大明天下,友谅妻妾子女避难四乡。目前,还没有详实资料论据,来论证陈排湾始祖与陈友谅兵败鄱阳湖之间的因果关系。
查阅史料《朱元璋传》中有这样评价:
双雄并立,朱元璋大战陈友谅政治手腕决定胜负
至正二十三年七月,在朱元璋统一江南之战中,朱元璋率军在鄱阳湖击败陈友谅军的著名水战战况:(渔民出身的陈友谅热衷制造大舟巨舰,对40年后郑和舰队的巨舰形成有技术奠基作用,我们缅怀郑和时不应忘记陈友谅对中国明代海军的战略思想形成和技术奠基的贡献)
元朝末年,群雄逐鹿,争夺天下,各路兴师之军互相吞并,最后只剩下两支势均力敌的部队:一支是以陈友谅为首的队伍,占据着以江州(九江)为中心的湖广、江西等广大区域,国号大汉;另一支是以朱元璋为首的部队,占据着以集庆(今南京)为中心的江苏、安徽一带的广大地域,国号西吴。两支队伍为了争夺天下,在长江中下游多次进行过多次交战。
元代至正23年(1363)4月1日,陈友谅亲率60万人马乘艨艟巨舰围攻洪都(南昌),朱元璋亲率20万军队前来解围。陈友谅掉转船头迎战朱元璋,两军相遇于鄱阳湖上的康郎山,一场震撼古今的鏖战展开了。
两军兵力悬殊。陈友谅兵多舰巨,他指挥的五千艘艨艟巨大无比,船楼分上中下三层,中间置走马棚,船楼上下的人说话互相听不见,每层船楼有无数房舱,如同大厅。船身铁皮包裹,红漆涂饰,远远看去,犹如一片红色的城廓。朱元璋不仅人马少,仅有20万,而且战船多是小舢板,声势不壮。
朱元璋率部在康郎山驻扎已毕,亲率诸将观察敌阵,见陈友谅战舰首尾衔接,桅樯林立,冷笑到:“陈友谅在军事上犯了一个重大错误,当年曹操在赤壁就吃了这个大亏,你们看,他们战舰首尾相接,我若用火攻,顷刻之间,叫他们化为一片火海。”众将都说言之有理。
元末的鄱阳湖之战双方在湖内打了三十六天,陈友谅号称六十万人,朱元璋只有二十万人马,但决战的结果陈友谅彻底失败,他本人也在这次战斗中阵亡。这也是朱元璋一生中最惊心动魄的一场战争,朱元璋曾经讲过,战胜了陈友谅,其他的对立面就不在话下了。此战之所以发生在鄱阳湖,是因为朱元璋先占领了属于陈友谅势力范围的南昌。陈友谅为了夺回南昌,倾全军之力,与朱元璋决战。当时守南昌城的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他坚守八十余天不投降,从而为朱元璋准备反击提供的宝贵的时间。双方开始一接战,朱元璋的船只就不得不后退,以致朱元璋连杀十余名队长,也不能制止。由于陈友谅船大,有一次竟将朱元璋的船只围住,在万分危急的时刻,牙将韩成穿上朱元璋的衣服,跳进水中造成自杀的假象,才缓解了陈友谅的进攻,使朱元璋脱离了危险。
朱元璋最终能以少胜多,有几个原因,首先从陈友谅方面说,他性格多疑,对部下心存疑虑,群将失心。他原来也有几位战争能力非常强的将领,前面提到的赵普胜,在淮南占山为王,世间称“双刀赵”,有万夫不挡之勇,两只起义部队合并后,南征北战成为主力,并替陈友谅驻守安庆,把住东大门。当时朱元璋的第一大将徐达同赵普胜对阵,就没有办法取胜。对于这样强悍的将领,朱元璋就采用了离间计,疑心过重的陈友谅将赵普胜给杀掉了。而朱元璋就狡猾多变,他采用关怀爱护的手段调动将领的积极性。同时把军事将领的家眷留在大营,名为照顾家属安全,实为扣作人质。对军事将领还有厉害的一招,规定将领在占领区域,不能同当地的名流接触,由朱元璋统一安排接待,这样就防止了军官同文人合谋不轨,从而左右了当地的百姓的政治取向,变相的巩固了地方的政权。
朱元璋在称帝之前,所奉行的策略就是有江南名士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高筑墙是指加强军事防备,巩固后方;广积粮是指发展经济生产,储备粮食,增强经济实力;缓称王则是指不要过早称帝,以免树敌过多。这三条建议极具战略眼光,是朱元璋发展初期的指导思想。
陈友谅也是起义军领袖,元末大汉政权的建立者。元末农民战争爆发后,他参加徐寿辉、赵普胜、倪文俊等人领导的天完红巾军,以功升元帅。元至正十七年(1357),陈友谅袭杀倪文俊。十九年,杀害天完将领赵普胜,挟持徐寿辉,自称汉王。次年闰五月,杀徐寿辉,自立为帝。建国号大汉,改元大义。
汉政权建立后,一面继续进行推翻元朝的战争,一面把军事重心放在对邻境朱元璋部的战争上。这是是封建统一战争,前后进行了三年多。经历龙湾(至正20年闰五月)、江州(21年8月)、鄱阳湖(23年夏)几次重大战役。大汉将士多数是天完旧属,对陈友谅的篡权夺位深为不满,在战争中相继倒戈降朱,使陈友谅接连败北。“鄱阳湖之战”,朱元璋采纳郭兴的建议,用火攻击败陈军。陈友谅突围时又起大战,陈从船舱中探头出来,竟中流矢(箭)而死。之后张定边等护陈友谅次子陈理返武昌,立理为帝,改元德寿。至正24年2月,朱元璋兵临武昌城下,陈理出降,汉亡。陈理至应天,元璋封为归德候。数年之后,朱元璋将其发配高丽。陈友谅阵亡之后,其部下将其葬于武汉蛇山之麓。墓前立有三楚雄风的牌坊,字迹已显模糊。纵观朱元璋和陈友谅的斗争,主要是陈友谅没有高远的政治眼光和政治手腕,不善于抓住战机,这是他失败的很重要原因。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朱元璋的胜利,也造成了江南陈姓的大逃亡。元未明初,陈友谅兵败于朱元璋之后,朱元璋对德安义门进行报复,他派兵进驻陈友谅故里“义门陈”,进行了洗劫,并将“义门世家”跟随陈友谅的陈姓定为“胥民”,致使当地分庄出去的陈氏后裔纷纷逃亡海外,也正因此,陈姓而遍布天下。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据史料记载明朝时期的江南疍民有九姓渔户,有陈、钱、林、袁、孙、叶、许、李、何等姓氏中的人员。据说他们的祖先原来都是陈友谅的部将,由于战败,被明太祖朱元璋贬为"渔户贱民",规定只准以船为家,不得在岸上落户,也不得与岸上人通婚。甚至不准到岸上买东西。一直到清朝同治五年,朝廷才让九姓渔户"改贱从良"。
六、敦亲睦邻,郭陈一家
陈排湾始祖陈鼎、陈鼐兄弟自南京乘排西行逆长江入汉水,历尽千辛万苦,栉风沐雨,落地唐州。是因为一是此地水好,唐河为汉水的支流,与祖地江宁府同一水系,有利于舟楫往来、通航经商,甚至于比长江水还清澈,还要甘甜。二是;地好,陈排湾地处河南、湖北两省,新野、唐河、襄阳、枣阳四县交界处,山高皇帝远,政局相对稳定,避开了一些人为的骚扰、动乱。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春前有雨花开早,秋后无霜叶落迟”就是南阳盆地真实的写照。土地肥沃、温暖湿润、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为陈姓繁延生息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三是;人更好,“陈排湾”原庄名是“高李叶洼村”,高、李、叶三姓人居多,陈鼎兄弟漂泊三千余里,初到此地,无亲无故,又是远乡人,遭人非议不可避免,但是,村里人接纳了他们,并且在衣食住行,农田耕作诸多方面给予他们提供了很多方便与支持,他们又拥有了土地,可以安居乐业。二世祖兄弟三人,到三代四代已经有人口七八十人啦;五代六代就是一百多口的大家族了。
至于"郭陈是一家",则另有缘故。弟鼐改姓郭鼐,是有原因的。据当地陈、郭两姓历代相传,自从陈鼎、陈鼐兄弟落地高李叶洼村以来,年幼的陈鼐思乡心切,数次欲回上元老家,鼎一方面劝弟弟待明朝时局稳定时再说,同时准备做只木船让弟顺水路回去。然弟鼐执意要回。他就背着兄嫂沿着来时的河岸往南行走,大约走到一个村庄(即现在的郭庄),的地方因病晕倒,被一个叫郭汾的老人救起。陈鼐就把祖居何地、何时迁来、现在想回老家等等一五一十地告诉老人。老汉听后劝陈鼐:“你离家数千里,隔州又隔县,一个人回去是困难的。如果想回老家等你长大后也不迟,不想和你哥嫂住在一起,就住在我这里,我给你解决困难。如果你想看望哥嫂,离这里只有十多里路,来去也方便"。陈鼐听后很是感动,答应暂住郭庄。后来为了报答郭老的搭救之恩,遂改陈鼐为郭鼐。
陈氏始祖陈鼎与陈鼐本是兄弟,虽改姓然均系一脉,且经常保持往来、亲如一家,所以至今郭、陈两家的后人按代称呼,丝毫不乱。"郭陈是一家"的亲切说法就一代一代传下来了,至今(2009年)陈姓已传二十八代,郭姓已传二十七代。
七、根固干强,耕读传家
陈排湾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一条银白色的大沙河从西侧流过。她背靠绵延起伏的桐柏山余脉,手捧南阳盆地富裕丰盛的粮仓,六百多年来在此辛勤耕耘的陈氏后裔子孙用辛勤的汗水,甚至用鲜血和用生命换来了平安富足、幸福和快乐,也使后裔子孙繁衍成为当地的大家族。
在农村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条件,然而陈排湾历史上屡经河水之患,肥田沃土冲入河中,土地渐少。加之河床改道(河地住的人叫“闪滩”),即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河道来回拐道,无法耕种。所以不少族人远迁他乡。明末时因李自成的农民战争,唐县境内路断人稀,唯西南苍台陈排湾人丁兴旺。所以陈排湾周围人便往东北荒无人烟的地带圈占土地,这是因为陈排湾第七代祖陈于佇曾救过李自成,才使方圆周围免遭战祸。根据陈氏族谱记载,陈于佇为万历丙午年举人,曾立登瀛坊(旧址在县城西关),其父赠荫文林郎,于佇曾任河北清县知县。《清乾隆唐县志》上将陈于佇写为陈于宁,陈鼎写为于宁父,实为误写,陈鼎系于佇始祖。《唐河民间故事》有《陈知县智救闯王李自成》的传说故事。闯王为报恩,明末清初陈排湾周围百姓未遭兵患。清乾隆唐县志赋役志户口篇附记《招抚逃亡条议详》有这样一段记载:“……查唐邑,土广人稀,地瘠民贫,自明季流寇残破之后,东北全荒,间熟者唯西南一隅耳。国初止四百十六倾六十二亩”。另据《黑龙镇风物传说》中也记载:该镇有名的老邓营骨科得传于闯王的郭军医。乾隆志《灾详篇》记载:“崇祯十三年秋,九月初五日,守御所库刀鸣。是年冬十二月二十三日,唐城被陷”.这些史料也表明李自成的军队攻下县城并到过唐南,陈知县救李自成一事决非空穴来风。至今还传说李自成在河南时,杀得路上丢下元宝也无人拾。南阳很多地方断了人烟,土地荒芜,特别是唐县东北部大片土地无人耕种,于是陈排湾族众也纷纷外迁谋求发展。根据《陈排湾宗谱》记载,自始祖鼎公后分大门忠、二门辅、三门让三兄弟,生齿目繁,人口不断增多,陈排湾的土地已满足不了生存的需求。在明末清初之际,都纷纷外迁。不少是搬居沿河的渡口码头,保持着江南人喜水的习性,重操水上生意。有的向北搬居县城经商或到县城附近种地。还有的搬到毕店、大河屯,再远到社旗方城。有的向南搬迁,如湖阳陈楼,湖北等地……六百年来,陈排湾义门后人根固干强,枝繁叶茂,播迁散居湖北、河南等省,分庄遍及各地,成为遍布豫西南、鄂西北各市县的总人数约十数万众的当地望族。
据《陈排湾族谱》记载,陈于佇(公元1571—1644)是陈排湾第七代祖。于佇从小虽家贫如洗,但酷爱读书。明万历丙午年考取进士,他在京供职三年后,先后任河北清河知县,陕西巩昌府(秦州)清水县知县。明末各地连年灾荒,民生凋敝,怨声载道。穷则思变,农民为生存揭竿而起。当时起义军的首领姓李名自成,家居陕西省。因首次起义经验不足不久被捕。入清水县监狱。传说一天晚上,知县陈于佇躺在床上刚合上眼,梦见监狱失火,醒后立即掌灯到监狱察看。没任何失火迹象。回衙后躺在床上才入梦乡,又梦见监狱失火,忙翻身下床察看情况。监狱内只有罪犯李自成一人,躺在地上,唉声叹气。于佇细端详罪犯,身高八尺,面如红枣,目光炯炯,两手过膝。暗想此人非凡,日后必成大业。
李自成被捕入狱前,陈于佇就知道此人是因为打富济贫而关进牢房。他又深知明朝政府腐败不堪,民不聊生,哀声遍野,思想先祖流落他乡的背景。何不暗放李自成为民造福促其大业呢?想到这里他立即释放李自成出狱。自成忙叩首谢恩,并问恩公家住何方。于佇曰:河南唐县蓼山以西、新野以东四十里。李自成出狱后,陈于佇密使狱卒放火烧毁监狱。后奏明府上,言不慎监狱失火,烧死了罪犯。后来李自成称闯王,推翻了明王朝,明崇祯帝自缢煤山。李自成为报答恩公到河南三番下令,离陈排湾方圆四十里的百姓休要骚扰。因方圆四十里都有陈知县的亲戚朋友和家族。所以百姓说,闯王之德,万世流芳,永垂不朽。此事流传至今,传为美谈。清军入关后玉佇公殉国,其后人将其葬在了陈排湾故里。他在任上的遗物如明朝朝靴、官印一直保存至20世纪60年代,80年代遗失。其后代主要分布在后陈排湾、龙潭小河陈、湖阳管庄、昝岗老白庄、上屯北冯庄靖店以及宛城区界碑陈、桐柏、社旗、新野、襄樊等地。
清末明初,匪患丛生,民不聊生,陈排湾人继承先祖崇文尚武的习俗,办学堂、建武馆,习枪弄棒、练武成风,至今在当地还流传着“陈排湾、白蜡杆子顶住天”的童谣。
八、碧水悠悠,大河奔流
在全国上下掀起的文化寻根、爱国敬祖、继往开来的热潮中,在构建和谐社会、乐享太平盛世的日子里,陈排湾后人不忘先祖,发奋图强,有的跨出国门,创业异国:有的兢兢业业,事业有成,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出光和热。并涌现出了一大批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先进人物。陈排湾义门陈姓族人为促进家族和睦、民族团结、国家稳定、社会繁荣,倡导精神文明,敦促人们遵守礼仪,寻求高尚的精神寄托,教育后人读书奋进,博学识理,与时俱进。历经40余年艰苦寻觅、坎坎坷坷进行宗亲联谊、延续血脉亲情,并于2004年清明节,隆重举行了陈排湾陈氏祠堂第四次落成典礼,淮阳陈氏宗亲总会、河南郑州、郑州广武陈、信阳固始等地的陈氏宗亲研究会来人祭奠,江西义门陈氏文化研究会、泌阳义门陈理事会书写贺信,祝贺陈姓后人为了弘扬华夏文化、延续中华血脉作出的无私奉献。陈排湾陈氏宗亲网站也同时开通。近千名陈鼎后裔子孙隆重祭拜。前、后陈排湾村民热情接待了来自各地的陈氏宗亲兄弟。
世界陈氏恳亲联谊总会副秘书长、河南陈氏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陈排湾二十代泌阳陈大伟
陈排湾十九代唐河陈国友陈建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