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书为我国稀有曲种,起源于新野。人们外出还乡,就在村庄大槐树下给乡亲们演唱。久而久之,人们称它为“槐书”,即槐树底下说书之意。槐书初为单口唱或双口对唱,鼓锣伴奏,兼有猴戏、杂技、戏曲、民歌等特点。表演时,演员与受驯动物猴、狗、山羊等配合,男女主角边跳舞、边口噙两片槐叶演唱台词,既通俗易懂,又富有情趣,深受观众喜爱,被有关专家誉为“华夏独曲”。
据史书记载,槐书始于北宋徽宗年间。当时,新野城北二十五里的卢堰村,有卢氏三兄弟,耍猴为生。尝试着在猴戏中加一些杂技节目,如翻斤斗、玩剑、飞脚、钻火圈等,编成小故事并配以唱词,演出较为活跃。后来,边演出边配一些地方民歌、戏曲,又伴以鼓、锣烘染气氛。为消除方言语言限制,又用吹槐叶模仿人语唱出台词,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形式。“槐书”也由此得名。
清朝后期,一些艺人以演槐书的形式发动民众参加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遭到了残酷镇压。槐书由此衰败下来,只有少数艺人以自娱自乐形式沿袭了这一珍贵的艺术剧种。
改革开放以来,新野县组织力量,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对濒于灭绝的槐书进行了大力抢救,先后整理排演了《叉衙门》、《双育苗》等20多个传统节目,成立了槐书曲艺队,在继承与发扬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弘扬了槐书艺术,创作了《爱我中华》、《上夜校》、《新野县城新面貌》等10多个新剧。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特种养殖政策的落实,新野县被河南省林业厅批准为猕猴养殖基地,一些猴艺大户又重操旧业,驯养起一大批猕猴。于是带着猴艺到郑州、西安、武汉等地进行表演,有的还到韩国、日本、泰国、新加坡巡回演出。每到春节前后或麦收前夕,这些艺人成群结队的返回家了,家乡人们为了欢迎他们,便在村头大树下搭起了舞台让这些艺人表演节目。于是他们与受驯过的猴、狗开始表演,并把在外地的所见所闻编成唱词唱给乡亲们听,如《东莞是俺的第二故乡》、《妹妹你打工别忘他》、《一号文件暖俺心》等,不仅唱腔别致清新,调门独特优美并以说唱的形势介绍各地的变化,让人耳目一新。受到乡亲们的喜爱,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新的乐趣,也为发掘保护民间艺术作出了贡献。丁建忠 吴继军【原标题:千年独曲:新野槐书再唱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