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栀子,自古就是出了名的。
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就有“栀子,生南阳川谷”的记载。任时光飞速流转,栀子对南阳这片沃土的钟情一直未变。今天,众所周知的是,唐河县马振抚乡以7万亩的栀子种植面积居全国之首,被誉为“中国栀子之乡”。众人不知的是,这名号的来源,和一个名为前庄的小村密不可分。
由马振抚街南行5公里,风光秀美的石柱山下,一个因和栀子结缘、故扬栀子之名的小村映入眼帘。这就是前庄。
“1992年,村里一个叫李少林的村民,率先打破村人靠摘野生栀子挣钱的传统,从湖北捧回来一碗栀子种,种在自家那三分山坡地上。”村支书杨敬科指着绕村而种的块块栀子园介绍。三年后,李少林那三分栀子园挂满栀子果,一斤干果卖到十多元,一下收入几千元。这让众乡亲羡慕不已的同时,也让生活在这片山冈薄地上的人们,看到了明天的出路。
在乡里的动员组织下,前庄村人开始大面积栽培栀子苗,整个马振抚乡的种植户都前来购买,唐河县的栀子产业也由此打开局面。今天,那个曾经全乡村最穷的前庄村,以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年收入百万元的富户就有20多家。
作为常绿灌木,栀子花香,具有观赏性;果实色黄,可作染料,可供药用,可制饮品。“根本不愁销路。”栀子种植大户白宝山,是前庄村销售药材第一人。为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他成立了唐河县中药材协会。每到栀子采摘期,上海、湖北等全国各地的客商,纷纷前来收购。
“干栀子果十三四块一斤,一亩地产500斤,就能收入六七千元。”村民孙恒杰是村里第一个无粮种植大户。这些年,单靠种植20多亩栀子,他一年的收入就有十多万元。
善于思索的前庄村人,靠栀子起家后,又踏上了迈向幸福生活的多元化道路——建立花岗岩加工厂,发展石材产业;开发石柱山森林公园,发展旅游产业;种植万亩茶园,发展生态茶叶。
“这里不仅风景秀美,而且有着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有了产业支撑后,村民就更有条件享受大自然慷慨的馈赠。”站在村西南碧波荡漾的龙宫水库旁,看着悠闲吃草的成群牛羊,马振抚乡党委副书记郭立林对前庄村的赞美溢于言表,“据说,吴承恩写《西游记》时,就曾来过前庄,登过石柱山,所以这里的景点和《西游记》多有暗合。”
过水库,向村东行走,踏进石柱山风景区,“村在景中,人在画中”的美图铺就眼前:白墙灰砖黛瓦的古老民居,原封不动地散落在景区内的山坡上;头戴草帽的老人和穿着肚兜的孩童,坐在房前的柿子树下纳凉;反刍的山羊和散养的鸡鸭在溪旁踱步,毫不怯生地打量着来往游客……
走过小桥,绕过溪水,登上高山,头顶白云,看着山下那块块即将成熟的栀子园,忽然间明白了:前庄村的美,美在人与自然的水乳交融,美在历史与风景的交相辉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