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南阳 >> 当代南阳 >> 展示我家乡 >> 浏览南阳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南阳农民用小镜头记录农村30年大变迁

2013/5/4 9:07:38 点击数: 【字体:

 

    服装,从绿军装到西装、婚纱;饰品,从像章到钻石项链和钻石戒指;背景,从土坯房、手画布到楼房、小轿车。翻开卧龙区安皋镇农民赵玉华珍藏的30年以来的照片集,一张张生动的照片,犹如一部岁月留声机,记录下南阳农村30年来 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

    镜头一:上世纪70年代末拍摄的一张黑白结婚照上,新郎新娘穿着军装,胸前别着毛主席纪念章。新娘梳着两个小辫,新郎手里拿着一本《毛主席语录》。

    两间土坯房,一个三角架式外拍机,一张手画布背景。1977年,酷爱摄影的赵玉华在亲戚的帮助下开办起了南阳市卧龙区安皋镇第一家照相馆。“当时我这家照相馆号称‘宛北第一家’,就连南召、镇平那边的人也过来照相。”回忆起当初开办照相馆的情景,赵玉华有些自豪。由于当时农村还没通电,赵玉华只能利用白天自然光拍摄,晚上点个煤油灯,用红纸糊个纸罩洗相。

    “当时最流行绿军装了,谁能穿军装照个相都算赶时髦了!”赵玉华说,那个时候,人们温饱还没解决,住的是茅草房,穿的是破衣烂鞋,花几毛钱照相已相当奢侈。“谁要是花1.15元照个两英寸照片,那就是当时相当有钱的人了。”

    镜头二:上世纪80年代中期拍摄的一张黑白照片上,一个农民笑得咧着嘴,手里牵着一头又肥又壮的牛,他的胸前和牛头上都戴着大红花。

    “这是1984年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照片。”赵玉华说,当时镇上有一个农民养了四五头牛,成了安皋镇第一个“万元户”,镇里为表彰他,给他和牛都戴上了大红花,还专门请赵玉华去给他照相。“那时候‘万元户’很少,这件事当时可轰动了,十里八村的人都赶过来看。”

    80年代中后期,中国农村已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农民手里有了余粮。赵玉华的照相馆也由土坯房搬进了平房,家里通上了电。但当时照相对人们来说还是挺新鲜的事,只有部分农民在结婚、过生日、孩子百天以及逢年过节时来照相。

    镜头三:上世纪90年代拍摄的一张彩色结婚照上,新娘穿着洁白拖地婚纱,新郎穿着白色的礼服挽着新娘的腰,两人幸福地依偎在一起。

    90年代以来,农村不少年轻人开始到外面打工,农民手里的余钱也多起来。赵玉华的照相馆也搬进了楼房,摄影棚也装修了一番。

    “你看,这些外出打工的人回来个个都穿得像城里人!”赵玉华指着上世纪90年代末拍的一些照片说,这时人们的穿着有了很大变化,衣服变成了夹克、西装、大风衣,脚上穿上了皮鞋,拍结婚照都穿婚纱、礼服。 “不见了粗布衣裳硬底鞋,这农村过年、结婚时放的鞭炮也不一样了,都是几万响的,耳朵都快震聋了!”

    镜头四:在2006年拍摄的一张彩色全家福上,一家老少幸福地站在一辆崭新的轿车前背后是气派的两层楼房。

    “这是见证咱农村30年巨大变化最典型的家庭!”赵玉华说,1978年,这户村民家里生了个儿子,第一次邀他去照相,当时这家人住的还是茅草房。可是后来他再去拍照时,发现茅草屋已经变成了两层楼房,再后来摩托车、拖拉机也买了回来。谁知到了去年,这户村民连小轿车都买回来了!“他们都是借着改革开放的大好政策富起来的啊!”

    进入21世纪,农村的发展脚步越来越快,人们对照相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赵玉华的摄影棚也跟着装修了一次又一次,现在不但铺上了地板转,配置了摄影灯,还成立了婚纱摄影录像公司。“现在农村年轻人结婚,光结婚照还不行,婚礼还要全程摄像。”赵玉华说,这两年不少惠农政策减轻了农民负担照相已经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从光学相机到数码相机,这些工具帮助赵玉华记录下南阳农村30年的变迁。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中广网河南分网(2008-04-11)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