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顶远景
小顶,是当地人的称呼,指的是位于新密与荥阳交界处的香炉山。这一带山脉,新密人多以尖山称之,荥阳人多以浮戏山称之,而每个相对大一点的山峰,又有其各自的名称。
《密县志》载:“香炉山,亦以形似。香炉山俗呼为小顶。上有织锦洞,洞内有倒井,水尝溢出。入洞百余步,仰观有孔如梭,俗传神女织锦于此。”
多年前曾经在新密的朋友带领下,登上过此山。当时的感觉是,周围各山都是土石相间的圆形山,惟有此山,高耸挺拔,整个山体陡峻峭立,山顶更是全部由巨石组成,感到很是神奇,仿佛有种神秘的力量似的。山顶则有小庙,香火虽不旺盛,但也不断有人不辞辛苦,爬到山顶去烧香求告。
后来,看徐霞客的《游嵩山日记》,发现徐霞客曾对此山有所记述,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凡十九日,抵河南郑州之黄宗店。由店右登石坡,看圣僧池。清泉一涵潭,停碧山半。山下深涧交叠,涸无滴水。下坡行涧底,随香炉山曲折南行。山形三尖如覆鼎,众山环之,秀色娟娟媚人。涧底乱石一壑,作紫玉色。两崖石壁宛转,色较缜润细致而润泽;想清流汪注时,喷珠泄黛,当更何如也!十里,登石佛岭。又五里,入密县界,望嵩山尚在六十里外。”这里说的黄宗店,是今天荥阳的王宗店,大概徐霞客是江阴人,王黄不分,把王宗店写成了黄宗店。他从千里之外来到中原去登嵩山,第一站没去登封却先到了极其偏僻的荥阳与新密交界处的王宗店村,去看一个什么圣僧池,真不知道这个圣僧池是个什么样的东东,让他这样不辞辛苦专门前往。而他对香炉山的描写,也可以看出,这座山对于他来说,也不是一座普通的山了。徐霞客从王宗店向南,大概走的就是今天的323省道,今天的风景与那时也没差多少,在省道上,是可以看到香炉山的三座尖尖的像覆鼎般的山峰的。
由于担心从荥阳到这里路况会差,我们走郑少高速从新密西下,然后往北走323省道,这条路,后面一段是徐霞客当年从王宗店到密县的路,他说的石佛岭,应该就是今天往尖山去的那个岔路口的那个山岭了。
前些年上小顶山,由于有朋友带路,我们是从小顶山西边的楼院村上去的,这次本想还找那条路,在省道边问路时,村人指了一条从小顶山东边的上山路线。车停省道旁的一个村子里,再次问清了登山路线后开始上山。这里由于偏僻,加上没有什么景点,平时到的人很少,村子里也很少有外人经过,因此在村子里问路时,村里人非常热情,很耐心细致地向我们指引着上山的路线,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山里人的厚道热情。这让我很容易就想到头天在东史马村看古民居时,那家女主人的恶言相向,冷热对比是如此强烈。
试举石锤捣的女孩
在经过一个小村子时,看到一家三人在门口大树下,围着一个很大的石臼在捣着什么,上前一看,原来是在捣辣椒面。这让我们感到很是稀罕、新鲜。一群人也围了上去,又是试着举那沉重的石锤捣,又是问人家辣椒面如何做,还拿起我们带的面包,抹上辣椒面尝了起来。那家人也很耐心地解释,还教我们如何捣着省力,聊的很是开心。
看着山很高,真正上起来,并没有多难。山半腰一个山寨,在山脚下就可以看到。这一带山寨很多,往南一点,多是明末时为防土匪而修建,往北一点,多是清中期为防捻军袭扰而修建。上到山寨山门那里,看到山门上面写着“香山寨”三个大字,心想,此名可能是从香炉山而来的吧。看其山寨的构造,与以前在尖山看的山寨基本一致。这座山寨,是围着小顶山而建,如今,剩下三个寨门,保存了基本完整,而寨墙则只有正寨门这里保存的相对高大一些,其它地方都倒塌比较严重。
小顶山并不太高,走着玩着,大概一个多小时就到了山顶。正像开始所说,这里周围群山都是圆圆的山丘,中有这座山,山脊拔地而起,十分陡峭,而且是上部全是巨石形成。在最高处,则有一座庙,几座房子零星点缀在山脊的最高处,与山顶突起的巨石一起,形成一道很美的景观,在很远就能看到。
山脊散着凌乱的石碑
中国的道教认为,山是与天最为接近的地方,因此,喜欢在认为有灵性的山顶建庙,好让人与天上的神去沟通交流。以前上去时,还看到有人在庙里住,而这次上到顶后,发现庙里已经没人住守了,不过看香炉里的香灰很厚,也许,每月的初一十五,还会有人前往烧香吧。山脊上有十几通石碑,或竖立在那里,或倒置在地面,有的干脆作了石台阶,有的砌到了边墙里。一看多是清代的石碑,字太浅,非常难认,只看出有嘉庆年间的,有光绪年间的,说明至少在清代,这里已经有庙了,只是如今山顶的庙,全是近几年才建成了,可能是在经历了一段记忆犹深的无神的年代后,信仰也变得没那么虔诚了,因此神庙也建得极为简陋,简直有点应付的感觉了。不过,如此高峻的山,竟然还有口估计重量可达数百斤重的大铁钟悬挂在最高处,真不知是如何弄到山顶的。
这本来是个很美的地方,上到山顶才发现,山的两边分别有两个采石场,东边的把山体挖了个大疮疤似的,挖掘过程中荡起的烟尘,弄得整个山都非常脏,而西边的,更几乎把旁边的一个山头都给挖掉了,看着让人实在心痛。
山顶风大,没待太久便下了山。之后转道王宗店,看过旧石器人类遗址后返回。(王学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