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年来,他为国内出版的历书勘误数千条,为古玩字画鉴定“身份”无数。
去年,倾注了他整整7年心血和智慧的《指算干支与长篇历谱》出版。这部洋洋195万字的历书,囊括了从公元前722年至公元2100年,近3000年间的多种纪年方法,并列有图表可查。该书既有星期,又有二十四节气,是之前所有历书的“集大成”,是中国目前最好的历书。
他就是我市退休干部李智信,一位84岁的可敬老人。
□本报记者 张 燕 刘 娜李智信告诉记者,历法是人们统一时间的标准,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因之有“皇历”的说法。中国的传统历法是从夏商开始的天干地支,天干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干,地支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2支,中国人的12生肖就是根据12地支推算轮回的。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第一次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以公历为主、农历为辅,国人才开始接触公历。在此之前的4000多年,中国人的历法一直用的是天干地支,天干地支不仅用于纪年,而且广泛应用于医学、易学等领域。
那幅字画所题的“戊申年”,到底是哪朝哪代哪一年?李智信开始刻苦钻研。“我小时候跟着爷爷学过些皮毛,有些基础,后来主要根据万年历自学。我的指算秘诀是‘一只手,两个零点,三句口诀,四个公式’,非常简单易学。这些都是我摸索着自己编的。”通过指算,李智信推出这幅山水画作于1848年。
“古玩行的年份判断只是大致朝代,而指算就比较确切了。这对古玩的鉴定非常重要。从那时起,我迷上了指算万年历”。
几多勘误,古稀老人矢志著书
自从发明指算万年历后,李智信老人频频“出手”,乐此不疲。2007年,“晚报当时有个《鉴宝》栏目,有一次有个粉彩瓶也说是‘戊申年’制,专家们有的说是清末,有的说是民初,众说纷纭,无法定论。我用指算不到半分钟就算出来这个粉彩瓶是1908年的宝物”。
“还有一次,市收藏学会副秘书长周鉴雷得到一面铜镜,上面写着‘天启甲子’,问了不少内行,都不知道是哪一年。周鉴雷找到我,我只用几秒钟就算出来是1624年。‘天启’是明朝崇祯前一个皇帝的年号,干支是60年一轮,把范围圈在这个框框里后,我用指算法,很快算出了具体年份”。
2008年,李智信在家人的陪伴下,专程来到长沙马王堆纪念馆参观。“当我参观到3号墓时,我注意到木简上写着下葬时间是‘文帝十二年二月乙巳朔戊辰’,讲解员只知这是长沙侯的墓,不知是何年何月何日下的葬。我掐指一算,一分钟后,算出是公元前168年二月廿四(公历4月4日)”。
研究指算万年历3年后,李智信的脑中闪现出一个大胆的想法:出书!“写历书的想法,我不是心血来潮,而是和多次勘误密切相关。”李智信告诉记者,自打自己粗通指算万年历后,他处处留心历书,发现就连正规出版社出版的历书,也几乎没有不出错的。
特别是中国科学院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张培瑜著的《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1990年7月出版),李智信指算历法,勘误72处。“张培瑜是中国天文历法界的泰斗,学术水平相当高,但有关历法方面,仍存在不少谬误。我勘误后,和张培瑜进行了沟通,张培瑜表示非常感谢,该书再版时,对72处予以更正”。
中华民族上下几千年的文明史,竟无一人能准确算出历法。这个发现让李智信下定决心,要出一部目前中国最好的历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