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梁 良
“终会有一天,艾滋病不再是治愈不了的顽疾,治疗起来可以像治感冒一样轻松;
让我们一起,陪伴艾滋病患者走出阴霾……”
这是李四鑫贴在自己办公室墙上的几句话。当生活中太多的人谈“艾”色变的时候,这位40多岁的农民企业家这样鼓励南召老家的艾滋病患者。
“我能做的,无非是陪他们聊聊天、吃吃饭,给他们物质上的一点帮助,而他们最需要的,是来自于整个社会的认同和温暖。”
一阵笑声 别样感动
在这个阳光明媚的秋日,一处简陋的农家小院传来了久违的笑声。
自从多年前父亲因感染艾滋病去世后,和年迈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小成就记不得有多久没有笑过了。
9月28日上午,接过李四鑫叔叔送来的新书包和新学期的生活费,小成终于露出了男孩子活泼的笑脸,而他的奶奶,已经感动得泣不成声。
“以后小成的生活费、学费我都包了,他上到什么时候我就管到什么时候。”拉着小成奶奶的手,李四鑫保证着。
而在他们村,近二十多年来,已经有多人因同样的病离世。依然生活在村里的患者,有一些生活仍穷困艰难。
能为这些因患病而受尽磨难的乡亲做些什么,成了李四鑫多年来一直琢磨的问题。
“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穷孩子,树高千尺也不能忘根。”高中毕业后,李四鑫离开村子,独自一人到南阳打拼。经过多年的奋斗,终于有了一番成就的他,却始终忘不了二三十年前父亲因脑溢血住院的时候,乡亲们对自己的照顾。
“那时候大家都穷,可还是一块两块地给我们凑钱,实在拿不出来的,就送几个馍几个鸡蛋。”忆及往昔,李四鑫感慨万千。
一起聊天 留下温暖
“一开始,我以为他们需要的是物质帮助,后来才明白,精神上的认可对他们来说才是最重要的。”几年前,事业有成的李四鑫,回到农村老家,看到患病的乡亲,身体虚弱、生活困顿,因避嫌躲在家里不与外界接触,他心里酸楚不已。
“还不是早些年日子穷给闹的?”村支书叹息,“好在如今生活好了,也就杜绝了新的感染事件的发生。”
为了帮助乡亲,连续多年来,李四鑫逢年过节就开着车回到家乡,给贫困的村民带去米、面、油一类的生活用品,谁家没钱过年,再为他们留下一些生活费用。
每到一户人家,李四鑫就拉着患病乡亲的手,和他们坐在一起拉家常。“一开始我拉他们手的时候,他们都迟疑地盯着我看,好像不相信我敢接近他们似的。”乡亲眼神中的迷茫与无助,深深地刺痛李四鑫。
当他在村里见到一个眼窝深陷、瘦骨嶙峋的大叔时,李四鑫几乎都没认出来这就是在他的记忆里风光了多年的夏天明。他深刻地记得,二三十年前,刚刚退伍的夏天明穿着锃亮的皮鞋,是十里八乡的帅小伙儿,也是他们一群小伙伴的追捧对象。
而今,这个佝偻着身子坐在病床上输液的病人,瘦得皮包骨头,胳膊上青筋毕露,紧紧攥着李四鑫的手,流着泪一句话也说不出。
为了鼓励这些精神和身体同样痛苦的患者,李四鑫把自己从网上了解到的艾滋病知识讲给大家,告诉他们艾滋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意志消沉不去治疗。为了表明立场,到饭点的时候,他就毫不避讳地和大家同坐一桌一起吃饭。
一份责任 诠释大爱
虽然无数次救助贫困大学生、和同乡会的成员们一起为癌症患者捐款,可是,对李四鑫来说,最让他揪心的,依然是这些艾滋病患者。
“很多时候,孤独,远比死亡本身更可怕。”村里一位张姓村民,患病后日日酗酒,生活狼藉不堪。李四鑫从网上找来相关信息鼓励他、陪他去医院接受治疗。“可是,收效甚微,很多时候,来自家庭亲人的温暖和社会的认可,远不是某一人的力量所能达到的。”
人们对艾滋病知识的认识不足,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所持的道德评判和歧视的存在,使得感染者无奈地选择在黑暗中独自舔舐伤口,忍受着巨大的生理和心理压力,甚至自暴自弃。
这也是最让李四鑫忧虑的。
“我当时真是觉得天一下子都黑了,咱本本分分的老农民,咋能染上这个病呢。”村民王大才是在2004年的时候被检查出得病的。消沉了一段时间后,他鼓起精神一方面接受常规治疗,农闲时就到村企业干活,小日子很快就红火起来。“这多亏了四鑫,要不我都不知道自己会变成啥样。”说起李四鑫的帮助,这个四十多岁的汉子,感动满怀。
“花多少钱、付出多少努力,都是小事,最重要的是能挽救一个家庭。”李四鑫顿了顿,充满哲意地说,“虽然我无法背着他们走过沙漠,但我会一直陪着他们。”这种源于心底的善念,支撑着李四鑫一直努力往前走。他也期待着,在这条路上,他的同行者会越来越多。(文中采访对象为化名)【原标题 :陪着聊聊天,也是一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