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戏俗称喇叭戏,是由“罗戏”和“卷戏”这两个中州大地的古老剧种融合而成的。罗戏和卷戏能融为一体的原因之一,是其唱调多同是宫调式,间或有徵调式,音域在中音3到高音1之间。其唱腔粗犷豪爽、奔放高昂,具有典型的北方戏曲音乐风格。罗戏和卷戏的发源时间与发祥地都无从可考,从当前可以见到的史料中我们仅能看到罗卷戏演出的一些情况。从清康熙、乾隆年间的一些史料资料考证,罗戏在康熙年间曾经很兴盛,群众对它们非常喜爱。但清末开始走向衰落,民国时期仅有几地在流行。
据记载,罗卷戏的传统剧目有三、四百出,多以反映历史故事的“袍带戏”居多,也有少量的以民间生活故事为内容的小戏。随着罗卷戏走向衰落,大部分剧目已经失传,唱腔音乐曲牌也随之失传。目前知名的只有几十出,这一艺苑奇葩正濒临消亡的边缘。
罗卷戏的音乐自成风格,主要伴奏乐器有筚篥、大笛、唢呐、笙、闷子等。 演武打戏时,还加有3尺多长的喇叭、羊角号。罗卷戏的打击乐器有鼓板、大锣、大镲、小镲、小锣、堂鼓、大鼓、梆子等,随着音乐的发展,不断加进了弓弦乐器,如二胡、板胡、曲胡及大、小提琴等,为其它剧种所少见。凡两军厮杀等场面,所有吹奏乐器、打击乐器一齐奏鸣,大有雷电交加,金戈铁马的壮观气势。
邓州罗卷戏是罗卷戏的流而不是源。据《邓州市志》记载,清雍正年间,罗卷戏传入邓州,民国十八到民国三十二年间,邓州罗卷戏班到豫东、豫北演出,曾唱红整个中原大地,所到之处,万人空巷。民间曾传:“罗卷戏到村里,女人不烧汤,男人不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