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当年道家祖师太上老君,云游四方,传经布道,并选择可供道家修身养性的洞天福地。有一日,他来到了石堂山脚下,只见石堂山林木葱郁,泉水叮咚,山虽不高,却连绵起伏,犹如莲花半开不开,水虽不大,却清澈甘甜,犹如串串珍珠滚动,欣喜异常,便留了下来。他开始召集附近的村民筑坛讲道,广收门徒。 谁知,没过多久,佛祖释迦牟尼也到了这里,见这里风景秀美,民风淳朴,便也留了下来,开始参禅打坐,收纳僧尼。又过了一段时间,两位老仙的徒弟们多了起来,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下,各说各的神通广大,争辩了九九八十一天,还是不分高低,弄得听法的善男信女们也不知所从。有个老头实在忍不住了,就对太上老君和释迦牟尼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说一千道一万,不如让大家看。我这儿现有两节竹竿,各位就各拿一节种下去,谁的竹竿先发芽、长得高,就说明谁的道行深,谁就坐头把交椅,而另一个就立即滚蛋,不得再来!”老君和佛祖听了都觉得有道理,就点头同意,各取过一节竹竿插在面前的地上,而后分坐两边静坐运动法力。
大伙瞪大眼睛看,不一会儿,只见两节竹竿都已发芽,并不断开始长粗长高,眨眼功夫,两节竹竿都已有碗口粗,五丈多高了。大伙忍不住叫起好来,佛祖这时候悄悄睁眼一看,糟糕!他面前的竹子没有老君的高,心想,这牛鼻子老道还真有两下子哩!得赶快想个法儿,别叫他占先了。佛祖使出浑身解数,可他的竹子仍没有老君的长得快。这可怎么办?丢不起这面子啊!他一急倒急出个调包计来,趁老君仍在闭目打坐的当儿,运用功力,神不知鬼不觉把老君的竹子换到他的面前,把他的竹子换到老君面前去。这时,太阳已经下山了,人们都说:“好了,好了,别再运功了,现在就比试吧!”于是,两人都撤了法术。有善爬树的,早已爬上竹梢一瞧,说:“佛爷的竹子高,佛爷赢了!”老君一听,大吃一惊,再一细想,便明白了八九分,原来是佛祖捣的鬼,只装做不知道,对佛祖说:“老友法力超人,在下佩服,只是想请问老友,你种的竹子有几节啊?”佛祖正在得意,没料到他会提出这个事问他,一时答不上来,数一数吧,已来不及了,心里那个急啊,只急得满头是包,也没有办法,只好硬着头皮心想自己种的竹子是七七四十九节,这棵也不会多,便说:“四十九节。”老君一听哈哈大笑:“诸位请看,我运用先天八卦种下竹竿,每卦八节,可长八八六十四节。他面前的那竹子正是六十四节,不信大家请数数看,这一棵七七四十九节,才是他种下的。”
老君一边说着“你呀,你呀”,一边用食指点着佛祖的脑门。佛祖一看,老君揭开了他的老底,羞得面红耳赤,慢慢地眉心竟涌出一个指头大小红色小圆点,擦也擦不掉。
从此以后,所有的佛祖像都是一头的包,还有眉心一点红。当然这是后话。当时的善男信女们虽然没见佛祖调换竹竿,可见这情景,也明白过来。这头把交椅当然由老君来坐了。趁着人们向老君道贺之时,佛祖只好带着一帮弟子灰溜溜地走了。于是,石堂山就成了道家的道场,佛门子弟二千多年来从不踏入石堂山半步,怕丢人。上世纪九十年代,有一僧人欲开发石堂山,可一听人说起这故事就连夜逃走了,再也没有提起这事来。